社會學家眼中的台灣經濟演化。看到幾個數據,中產階級萎縮是最顯目的標題,是否如此,報導沒有清楚指證出來。好奇的是,社會學家看到的台灣經濟與經濟學家、中央與地方政府看到的台灣差多少?

尤其有趣的是,社會學家只從人群階級演算出台灣社會圖像,跟台灣人生活最接近的區域土地價值差異卻沒能見諸報導。

 

@@@@@

台灣前10大企業,平均員工數達到20萬,就算扣掉鴻海(130),還是平均10萬人左右。

出口靠大公司,以外銷產值來看,在1987年,78%是中小企業,到了20042005年台灣中小企業佔外銷部門的比例剩18%,表示有六成已經大型化了。

500大集團目前在海外的員工數是250萬人,可是在國內只雇了150萬人,以員工的依賴程度來看,在中國的部份是台灣的1.7倍左右。根據推估,在中國每雇用29人,在台灣就少雇用1個人。台灣500大集團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營收來自中國大陸,在2012年到2013年的衰退,就導致台灣整體企業集團的衰退。

即使政黨輪替也很難撼動。高階經理人最後一定會遇到瓶頸,專業經理人反正就是不敵富二代,接班是血緣決定的。

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3400萬,30年來大約成長了7倍。

由從業身分的數字來看,台灣雇主人數比例下滑,老闆愈來愈少,資本愈來愈集中化。黑手愈來愈難變成頭家。

現在大概將近四成的人,覺得自己是工人階級,中產階級現在從45%萎縮到27%,自以為是中下階級的比例也在上升,從15%到22%。

每次退稅,資金都沒有留在境內。國家退稅,企業在全世界投資是企業的事。明顯的例子是,當年減稅,隔年度台灣資金外流速度加快。

我們租稅負擔率(政府稅收佔GDP比例)只有約12%,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近35%。

 

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編者:李宗榮、林宗弘
作者:王振寰、陳琮淵、鄭力軒、何明修、張晉芬、鄭雁馨、林宗弘、胡伯維、鍾喜梅、詹淑婷、李宗榮、謝斐宇、呂玉瑕、林庭萱、劉正、Arthur Sakamoto、蘇國賢、川上桃子、熊瑞梅、陳冠榮、官逸人、田畠真弓、陳東升、鄭志鵬、鄧建邦、吳介民,出版日期:201712月,出版社: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台灣經濟.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經濟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