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也是各國社會普遍重視的政府功能。教育場所除了設置學習、研究、上課教室、實驗室、研究室、體育場、活動中心等動靜態空間外,還需要甚麼空間? 還能裝下甚麼空間? 尤其是,面臨少子化衝擊、正在積極轉型的各公私立大學。

大學之道,是非營利嗎? 校園的主體是學生嗎?還是各種可能性的組合?只有學生,且日益減少的學生數,可以支撐一所大學的永續存在嗎?學生來來去去,大學的主體是老師嗎? 這些人多數花費人生大半在大學校園裡面,除了研究發展外,還肩負社會公益責任。

甚麼是文教區? 都市計畫規範的文教區這幾年已經逐漸適用於各私立財團法人學校,國公立學校還是以文大、文教用地、學校用地等公共設施用地名稱為主。文教區土地可以營利、營業嗎?文教區土地地價可以低於市場行情嗎? 如果這些都是變數,而非定數,大學校園規畫如何審議? 使用別如何把關?

當一個大學把自己營業額加到最大,是否代表學校經營更有餘地? 或者反推,營業額的加大其實來自學校的光環與庇護?因果關係,社會如何斷定?國立大學可以如此嗎? 私立大學可以特例嗎?

關校危機如果存在,卻又不能轉型,後果誰負擔? 董事長成員嗎? 還是師生? 教學研究空間最大化代表的意義又是甚麼? 代表學習成效? 教育部是大學設施總量的主管機關嗎? 教育部有此類人才嗎? 地方政府又可以扮演甚麼角色? 如果連醫院、旅館、辦公大樓、研發中心等附屬設施加進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變更多了,誰說了算數?誰來折衝?

加上時間演化的變數,今天的聰明可能是明天的愚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負責任,又代表甚麼意思? 更重要的,背後的決策者心裡想甚麼? 檯面上的玩偶能幹嘛?

 

P_20180124_101511_vHDR_Auto.jpg

中醫大.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