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預算是政府運作的主要依據,政府預算分為收入與支出兩大部門,收入面分成地方能力(稅與費)、中央補助及借債三部分。支出面包括經常門與資本門支出,經常門涉及人力資源支出,資本門涉及硬體建設,這些是地方政府預算基本知識,卻也是市民社會忽略的基本常識。

 

台中市2018年總預算包括1103億元收入、1301億元支出,收支落差198億元,這個數據如何解讀?市民社會是否有感?

 

  1. 參與式預算是否只能觸及支出?預算等於支出嗎?如何創造居民參與收入面增減的討論?

 

  1. 其次,預算部門的大宗以經常門為主,這些多數屬於經常性人事支出,很難在短時間內調整,2018年經常門1,053億元。資本門支出才是多數民眾有感的項目,民眾如何參與資本門支出的增減呢?這些支出通常涉及事前準備與可行性評估程序,能否僅透過意見的提供立即形成預算科目?2018年資本門支出247億元。

 

  1. 最後,地方預算支出分成機關別、身分別與地區別,三者究竟應該維持何種關係,也是預算擬定與執行過程受到關注的項目。

 

  1. 台中市政府根據業務需要分成29個一級機關,其中包括22個業務機關及7個幕僚機關(秘書、主計、政風、客家、原住民、研考、人事)22個業務機關皆與市民生活有直接關係,包括教育交通環保等。

 

  1. 台中市政府又根據地區發展需要,在29個行政區設立29個區公所、29個戶政事務所、14個警察分局、11間地政事務所、8個消防大隊、27間市立高中職、68間國中、230間國小。這些分處各行政區的機關單位,地方民眾是否有感?有否參與空間?

 

  1. 最後,台中市人口278萬人,有那些人口涉及福利型補貼與政策型補貼?包括中低收入戶等弱勢人口、受暴婦女、老年人口、工商產業投資者等,這些收支項目誰決定?額度合理嗎?

 

除非我們可以釐清這些問題,並且從中找到參與的空間,否則參與式預算可能會變成曲高和寡的非典型業務,無緣進入正式預算程序中。

 

參與式預算兩階四段論

 

參與式預算分成兩階四段: 提案與成案接軌與執行。第一部分涉及民眾參與提案,並且透過審議機制將提案變成成案,或者正式提案。第二部分涉及將正式提案轉化成預算案,並且執行之。第一階是創造民間智庫,引發民間社會參與資源分配,第二階是改造政府治理模式,打破機關本位主義。

 

台中市參與式預算模式正在成形中,希望此機制的運作可以誘發更大能量的社會資本,改造剛性的代議政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