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鹿港、福興交界的中正路上,儼然鹿港的南部門戶區,這裡是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1956-1957年在美援及中美基金協助下成立的獨立單位,與蔣宋美齡有直接關係),在60年前(1959)建立的鹿港竹工藝訓練所,西側緊鄰台糖五分小火車鐵軌與福興穀倉,對面就是鹿港國中操場,占地將近500坪(1640.85平方公尺),有屋有院,風光本明媚。一個新成立的國家單位竟然如此有心地來到地方尋求合作,建立美援據點,這是威權時代的特例,想想,可能也是繼日本時代霧峰林獻堂等人設立農事自治村外另一創舉。

大事記

1959年「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與鹿港鎮公所合辦設立「鹿港竹工藝訓練所」,培養細竹器人才。

1961年改名為鹿港實驗工廠,從事細竹器、木刻品的外銷生產工作。

1962年編組鹿港實驗工場為針工部、竹工部、木工部,加強家具等民生建設工作。

1966年木刻部擴展為木製品生產

1968年全面轉型生產木製沙拉碗

1974年受到石油危機影響,改為成衣生產

1985年結束經營。 (壽命26)

1986 年發布實施之「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因為木藝產業的沒落,故將木製工業區變更為乙種工業區。

2016年彰化縣文化局提出修繕與建置伴手禮提貨區構想

2019年創生元年 (滿60)

從積極到被遺忘: 60年後剩下甚麼?

從以前的小火車到處走,到今日的鹿港小鎮。實驗工廠所在的位置已經起了重大變化,1935年設立的福興農會穀倉早於2003年被指定隨歷史建築,修復完成再利用中,日治時期往返鹿港-彰化的鹿港火車站雖於1990年被拆除,也在2000年重建再利用至今,只剩下手工業推廣中心鹿港實驗工廠閒置34年,至今無人問津,此景令人無法想像各級政府單位可以顢頇到這種程度。明明是公有的財產與土地,卻任其荒蕪,明明是對地方工藝發展有過貢獻的空間場所,卻淪為乏人問津的廢棄空間。

一個原本好好的公共空間就這樣圍牆高聳、雜林叢生、窗破瓦殘,鹿港人不知如何生氣,彰化縣政府與鹿港鎮公所負責人路過不聞不採,真正的產權所有人與管理單位卻遠在天邊,奈我何?這樣的歷史現場,你我熟悉嗎?

這樣的紀錄是很多台灣地方歷史現場的寫真,一層又一層本位主義、官僚作風、遠處遙控失靈、業務交接失控,如何將這樣的怠惰特質紀錄,或許才是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該做的事情,徒然花錢美化廢墟般的現場,反而會讓人民忘記,我們的政府是如何的州官點燈、百姓放火,空間記憶復存、國民意識殘缺。

即使彰化縣文化局早於2016年底就有修繕與再利用之發想,快3年了,NOTHING HAPPEN,總要有人負責與道歉,總要有人出面提出積極作法吧。

譴責之餘,我們還是不能停下腳步,應該積極督促實驗工廠產權負責人主動出擊,賠錢、借錢、募款也要向鹿港人道歉,將近35年的蚊蟲滋養與老樹培植是重大缺失,如何積極尋求各級政府協助,盡快將位於乙種工業區土地上的既有閒置廠房設施合理變更為產業專用區或其他適宜分區,引入國家級文創商品到每年數百萬人尋訪的鹿港小鎮,創造新的消費與藝文駐點,在廣場舉辦定期實作活動,使其成為鹿港南門戶的亮點,彌補過往錯誤的同時,反而可能創造新契機。

歇後語

地方創生不應該只是報喜不報憂的單行道。唯有承認錯誤,才能找到前進的動力。過去,我們誤用了農地,如果沒人道歉,農地違規使用就地合法後,後代往往就會忘記過往的錯誤,誤以為一切的美好理所當然。政府怠惰了一處又一處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如果只是大筆一揮地胡亂跨區重劃,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幾十年累積的民怨,那也真是低估了人民與公設保留地周邊居民的智慧。

創生不只是創造生機,應該還包括: 道歉、反省,才能再出發。一處美援時代留下的產業據點,明明充滿故事性與區位重要性,改天莫名其妙地走入歷史灰燼,鹿港人何辜?台灣何辜?

 

洪定國2005年雲科大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資料:

1950-70年代「鹿港實驗工廠」外銷工藝產業活動事蹟之探討透過本研究,釐清1950-70年代「鹿港實驗工廠」推動的外銷工藝產業,確實為戰後台灣落後貧窮的農村社會提供待遇優良的就業機會,並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同時,了解到台灣傳統工藝重鎮—鹿港,以三百多年來豐富多元的匠師工藝傳承文化,在戰後外銷經濟掛帥的政策下,仍然發揮其地方工藝特質,並且注入了工藝產業嶄新的訓練生產模式,使其成為戰後台灣振興地方工藝產業活動中,經營最成功且成果最豐碩的典範。

 

「鹿港實驗工廠」的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