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識台中市-土地與人口資料

台中直轄市戶籍人口有多少人?答案是266萬人,86萬戶,平均每戶人口3.07人。男生132.4萬人,女生133.9萬人,女生多於男生。

1951年人口68.3萬人,12.2萬戶。1971年人口126.7萬人,22.7萬戶。1991年206萬人,50.5萬戶。2001年248萬人,71.9萬戶。

台中市土地面積多大呢?22.1萬公頃,共有29個區、625里、13004鄰。

人口最多的區是北屯區,約25萬人,其次是西屯區21萬人,大里區20萬人及太平區17.4萬人。人口最少的是和平區1萬人、石岡1.5萬人。最多與最少差距達24萬人。

土地面積最大的區是和平區10.3萬公頃(47%),其次是太平區1.2萬公頃、東勢區1.17萬公頃、霧峰區0.98萬公頃。土地面積最小的區是中區88公頃、西區570公頃、南區680公頃、北區693公頃。最大與最小差距達10萬多公頃。

台中基層里長選舉

台中市共有625里,上次里長選舉共有1,252人競選,1,063男性(85%),538名男性當選(50.6%),189女性,86名女性當選(45.5%),整體當選機率約五成。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參選人是男性,且男性當選機會略高於女性。現任里長415人(66%)投入選舉。

40歲以下候選人共有49人(4%),25人當選(51%),60歲以上共有370人(30%),當選187人(50.5%)。介於40歲到60歲共有833人(66%),當選412人(49.4%)。這些數字顯示,里長工作是少數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吃香的行業,年輕人投入選舉並非沒有機會,只是就現況而言,參選人數明顯過低。

參選人中大專畢業者共有214人(17%),115人當選,當選機率53.7%,略高於平均當選機率。其中具有碩士學位者有10人,後來有5人當選,當選機綠為五成。台北及台南則分別有2名及1名博士參選人,後來都沒當選,高學歷並非勝選關鍵。

候選人當中,國民黨籍345人(27.5%),民進黨籍54人(4.3%),無黨籍853人(68.1%),當選人中,國民黨籍227人(36.3%),民進黨籍18人(2.8%),無黨籍379人(60.6%)。就政黨候選人當選機率而言,國民黨籍66%,民進黨籍33%,無黨籍44%。

以五都數據來看,國民黨籍1842人參選,1195人當選,當選機率65%,民進黨462人參選,220人當選,當選機率48%,無黨籍4927人參選,2341人當選,當選機率47%。也就是說,掛著國民黨招牌當選里長的機率遠高於民進黨及無黨。

對民進黨而言,台北、高雄市及台南市皆有比較高當選機會,台北市74人參選,41人當選,機率為55%,高雄市184人參選,96人當選,機率約52%,台南市有76人參選,40人當選,機率約53%。新北市最慘,74人參選,只有25人當選,機率約33%。

一個實驗性作法: 深耕台中基層民主促進協會

里長是大家感受最強的生活範圍區,過去的制度性扭曲將里長視為黨國奴隸,缺乏在地性與自主性,嚴重妨礙本土理念與台灣國民意識的深耕與落實。

民主政治並非寡人政治與精英政治,當我們期待英明領導出現的同時,身為公民我們也要自問:當我們選擇脫離置身最近的鄰里環境改造之際,何來捍衛本土文化與本土政權之說?捨近求遠,必然不利於本土文化的穩固。如果我們可以看到各社區自主成立基層助選志工團,培育具備本土意識的參選人,台灣的民主制度將出現質變。

在此分享一個進行中的基層民主實驗案例。

2012年1月14日敗選後,王公亨、林永坤、吳聰敏及林麗君等在小英總部義務協助的志工們,決定以自己有限力量投入基層民主的營造工作,這是小英主席選後反省的重要項目,因為他們發現,基層里長具備本土文化價值,該地區的投票結果必然有力於本土政權,基於這樣的基本認知,他們幾人出錢出力,找人開會討論:如何在下次里長選舉中,挑選支持本土力量的人選,投入里長選舉,並且確保具備本土理念的當選人,可以繼續勝選。

這群人的想法很簡單:主動幫忙、從日常生活點滴的累積開始,尤其是最難克服的大樓社區。積極串連各可能的候選人,提高他們參選的信心與資源後盾。

深耕台中基層民主促進會2012年3月4日第3次會議記錄記錄了想要參加里長選舉的人應有的認知與選戰須知。

A.  成立在地社區協會、老人協會等組織有利經營基層,累積地方實力。

B.  面對連任多年的里長,需要有不一樣的戰略。

C.  國小愛心媽媽等團體的加入有助地方人脈經營。(這部分組織還包括社區守望相助、民防等志工機會)

D.  是否以在地人或外來者身分參加選戰,各有利弊,尤其在外來人口居多的新興社區,在地身分不一定加分。

E.  外來資源可以適時支援在地里長候選人志工活動,活化人氣。

F.  三合一選舉導致政黨對決,不利認同本土文化的參選人,應該爭取里長選舉與大選時間拖勾。

G.  區長過於偏袒現任者,不利挑戰者,選舉期間要設法中立區長角色。

H.  社區大樓及管理員是重大變數,這部分要設法突圍。

I.  里內各種名冊與聯絡名單要有效掌握,互相流通,這是直接聯絡選民的重大資源,市黨部及市議員應該在此面向提供資料庫及累積的名單。

J.  長期經營社區大樓總幹事及管理員是重大工作項目,包括送飲料、便當、聊天等建立感情方式,本會應該列入重點輔導工作,各地區會員成立種子部隊,分工蒐集大樓資料,長期經營之。

K.  民進黨長期資源不足,人力流失嚴重,不利基層經營,應該要擴大認同本土文化的人士資源流通,擴大財力基礎。

L.  社區大樓可以透過網路資訊戰,有效提升里長候選人的知名度。

M.  鄰長機制要納入研究項目。

N.  市議員平時就要下放資源,培養在地人才。

O.  新舊社區的研究平常就要進行,以利人員資訊流通,協助挑戰者培養自己的鄰長與眼線。

P.  社區報是可以打入大樓社區的中立產品,可以考慮在部分地區嘗試。

Q.  廟宇及信仰中心可以透過慈善會等機制打入,不可忽略這些地區的人脈網絡。

R.  原台中市有將近60間國小,一間國小服務三到四個里,應該要好好經營家長委員會的人脈關係,打入學校的人脈圈。

S.  促進各鄰近地區里長候選人資源互通,而非單打獨鬥。

張炯春里長分享勝選經驗。(2012年4月8日第5次會議)

A.  張里長本身是豐原出生,大雅人,54年次,擁有碩士學位,在北屯地區擔任20多年老師。

B.  他的對手是北屯區仁和里13年老里長,在地勢力雄厚,也是陳成添市議員的叔叔。

C.  張里長在2010年9月17日下午三點登記參選最後一天最後一刻才低調前往登記,也就是選前2個月,沒有給對手很大的壓力。最後以2145票險勝林進義里長的1997票。該選區有28鄰,人口數將近萬人,公民數有7600人左右。

D.  張里長以科學方法分析里民人口結構,該地區屬於11期重劃區範圍,新舊住民參半,這幾年新移民人口逐漸增多,原住民人口的優勢已經逐漸喪失,這是科學分析得到的資料。張里長根據這個人口資料,將選戰鎖定在爭取新移民及新住民的認識。

E.  原先95%里民不認識,叫不出名字,他發展百分之五哲學,勤走動,用在地議題吸引里民參與,一開始只有3-5人,以此為基礎,用人滾人,社區跳舞班、才藝班,透過中性活動,拉人參加活動,並且持之以恆。

F.  設定主要議題,吸引不同人參與,把人拉出來,互相認識,產生行動,建立革命感情。這是行銷學裡面的針對性行銷,成效不錯。

G.  2010年11月20日選前一星期成立競選總部,以此宣示當選後的服務據點。

H.  當選後,先不更動鄰長,轉化空氣票為支持者,勤走各類活動,包括三里媽祖遶境活動,一開始不被接受,到今年得到多數鄰長的支持。

I.  當選後以北屯區仁和里辦公室發文,對區公所運作形成壓力,因為有實力,且勤走各戶,對問題解決有實力與成果,逐漸得到認同與支持。也就是要勇於挑戰傳統,針對問題,透過行動力解決,以此為基礎,發展更強的基層實力。

希望這個小小的實驗可以引發各地的行動,並且在台中下次基層選舉中推出過半的支持本土文化之里長候選人,一方面協助台中轉型,另一方面透過住民自決的力量,深化台灣民主。

自由民主是台灣幾百年來釀造的資產,也是這一代台灣人希望流傳給下一代的遺產。我們不希望在中國的威脅下,台灣的民主與自由體制被犧牲,與其盼望英明領袖得出現,這群人決定透過自發力量的集結,創造小小的改變。

 

arrow
arrow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