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電出版的雜誌,綠島在1959年之前是與電力無緣的,因為沒有電力的供應,過著天一黑就點煤燈的日子,本島農村電氣化還輪不到偏遠的綠島。


 


台電公司協理朱江淮於19578月接任台灣省建設廳長,他在1958年發現綠島仍無電燈後乃主動協調由建設廳分擔百分之二十五的經費,逐年由建設廳每年補助450萬元。台灣省議會也在1959年建議開發綠島,解決人口問題。因為這筆建設廳的補助款,綠島開始施行農村電氣化,首選地區是當時的行政與漁業中心-南寮村鬧區,實施配電線路工程。


 


當時位於機場邊的綠島漁會(今天的觀光局綠島工作站)設置一座30千瓦的小型柴油發電設備,每天晚上僅供電南寮村鬧區少數用戶3小時(晚上6點到9點)。該配電線路則按農村電化工程由台電公司依照農村電氣化辦理,線路完成後捐贈綠島漁會自行管理維護。


 


由於柴油發電成本高,發電負擔高於台電公司標準電費46倍以上,營運困難,漁會最後將此設備轉由私人經營。台電公司於1972年開始辦理離島供電,在此之前,只有中寮村及南寮村設有線路,發電設備相當簡陋。


 

1972年後,南寮、中寮、公館村於1973年完成配電線路,發電廠設備也更新為6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2部(日本野馬公司製造)。單機組運轉約發電506千瓦,每日供電時數由3小時增加到6小時。1974年用電戶為439(其中有兩戶為工業用戶、12馬力數),每月每戶平均用電量僅39度。

綠島電業在台電公司
197561日正式接辦前,電費每度平均5元(當時台電用戶每度不及1元),底度僅限於5度到10度,超出部分加收300元。從這時候開始,綠島進入全面發電與供電的時代,台電也在綠島找到新的發電場所,進入全天候供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