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初期,台灣各地監獄的政治犯已經人滿為患,在牢房中必須輪流相疊側睡。初到台灣的國民政府為安置這些政治犯,除了部份移監到新店安坑軍人監獄軍法處分所,大部分則送往綠島,因而綠島新生訓導處在將近15年的時間成為台灣最大的勞改集中營,著名的勞改人包括: 柯旗化、陳英泰、盧兆麟、胡鑫麟、歐陽文、陳孟和、楊逵、鐘逸人等人。

前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管轄之新生訓導處第一批人犯於1951年5月17日從基隆花了兩天一夜在綠島上岸,勞改人數最多時達到2,000人,在編制上犯人分為4個大隊,每個大隊有3個中隊,合計12中隊,每一中隊約120至160人。1951年至54年間,有近百人的女生分隊(第八中隊)和來自中國南日島的俘虜。新生加上管理人員總數近3,000人,與當時綠島人口數相當。

 

幾千人在綠島只有牢房、營舍遮身,缺乏一切現代勞動改造設施,因此,上山砍材、海邊打石,建設克難房成為初期重要的工作。一個四十坪大的牢房最多曾擠一百六十人,連尿池、通道、洗手台都疊睡滿人,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15年期間,好幾批政治受難者進出綠島,初期管理方式嚴厲。韓戰結束後,當局在新生訓導處發起「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強迫政治受難者「自願」在身上刺「反共抗俄」政治標語。但這項運動最後並不成功。管理單位送回幾批「政治犯」,1953年7月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驚人案件,共槍決了14人。

 

 

管理單位認為考核成績不及格,刑期屆滿「思想未改正」的「政治犯」,轉送小琉球職訓總隊服勞役。在這15年期間,探親的家屬多數從高雄搭車前往台東,住宿一晚,等待漁船或貨船轉往綠島。一趟探親之旅,舟車勞頓,費時超過一週。

歷任新生訓導處長包括姚勝齋、周文彬、唐湯銘及末代的劉銘閣等人。這其中又以第一任的姚勝齋處長最受綠島人感念,新生訓導處所在的公館村民曾經提議更改村名為勝齊村以紀念這位永遠的處長。

 

 

 

冷戰時代,地處偏遠離島的新生訓導處,代表東西方對抗下,亞洲代表性的反共思想改造集中營。

陳孟和2002年油畫作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綠島 政治犯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