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聚落是台中平原開發史上有趣的客家聚落區,沿著南屯溪畔而立的劉家聚落在此已經三百多年,時序來到1990年代,當台中市都市計畫擴張將此區納入農業區之際,台灣省政府地政處卻啟動五年區段徵收計畫,企圖將150多公頃的鎮平及水碓納入都市開發區,至此種下了在地人與外地人的恩怨情仇。
農業聚落當然以農業為主,聚落為輔,只是這樣的聚落型態在台中市快速都市擴張過程遇到了來自投資客的注意,農建地與農地紛紛變成商品市場的熱賣品,以甲以分為單位的農業搖身成為論坪計價的商品,誰能阻擋這種誘惑呢?水碓的繩繼堂當然首當其衝。歷經多年文資審議,台中市終於在2016年將其公告為古蹟,正式的文資身分原本可以化解擾動的土地變更作業,只是,即使是望族後代子孫間也有不同的利益考量與資產實力。該賣的、法拍的還是來了。
怎麼辦?至少有四個可能方案可以提供選擇。
1. 繼續維持農業區,以不變應萬變,原來的農建地與農耕地共存,只是整建維護的意願無法提高。
2. 專案變更水碓繩繼堂聚落區,促使古蹟定著土地得以公共化,此方案乃選擇與鎮平都市計畫脫鉤,以古蹟為名,進行水碓農業區專案變更。
3. 排除水碓祖厝於區段徵收行列,以低密度住宅區為之,使其可以進行必要的容積移轉,降低地主損失。
4. 將農田及祖厝納入公園,比照瑞成堂模式,讓地主參與重劃與區徵,分配土地或領取補償金。
那一個方案比較好?當然是繩繼堂及周邊耕田土地全部公園化,促使原來的農業地景聚落的部分風貌得以保存,使其成為活的聚落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