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中已有17所大學,5所國立、12所私立,我們不圖從既有巢臼中找到突破點,竟然還想藉助外力使自己更強壯? 這樣的論述來自外人也就算了,竟然還有人裡應外合?這是甚麼樣的心態呢?

試問,一所找不到自己定位、到處找校區的國立科技大學,即使因為國家投注相當多的經費使其壯大,然後呢?換了地點後,他會變更大條嗎?答案很清楚,當然不會,學校的偉大不是老師偉大,學生才是主體。頂大沒有跟土地結合,妄想成為流體,到頭來總會頂到大X。

台科大如果真的好,就應該好好留在台北市,由台北市協助取得更好的校地空間,使其變得更偉大,這才是正途,台北市怎麼會放任如此頂端大學借用他校土地,便宜行事這麼多年呢?。

反之,台中如果需要偉大的科大,當然要由台中人設法在既有學校中,透過國家與地方力量的整合,使其偉大起來。這才是城市應有的自主靈魂。南屯區的台中大學預定地已經閒置多年了,這些國立大學到底想甚麼?怕甚麼?

2017.12.22 鳴人堂 (胡扯?)

一所具有足夠強大研發能力的大學,除了能為城市提升產業結構、創造就業機會、拉高薪資水準,在城市治理方面也能產生知識與技術的外溢,扮演地方政府的「城市智庫」,對市政做出貢獻。

國際認定的台灣五大強校皆為公立研究型大學,從位置分布來看,四間在北部,一間在南部,中部則無,這樣的資源配置,顯然有進行再調整的必要。該如何再調整?台大無法與作為政經中心的台北分離;清大、交大與成大則又如前所述,已是竹科與南科維持競爭力的後盾。因此,把台科大從台北遷到台中,應該是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將台科大從台北遷到台中,不但能使台灣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的位置分布較為均勻,對於校地狹小的台科大而言,更是一個大舉擴張的難得機會。

 

台科大創校時,是使用台灣大學的一部分校地,也就是現在位於公館的校本部,面積僅9公頃,比起台大(校總區113公頃)、清大(校本部95公頃)、交大(校總區65公頃)與成大(校本部72公頃)而言都顯得太過狹小。雖然台科大歷年來不斷四處購置新校地,但都太過分散(土城、基隆、竹北),至於其校本部周遭,則因皆屬已開發區,故無擴張可能。

校本部遷往台中,對台科大來說,或許才是一勞永逸的發展策略;至於台科大現在的校本部,由於原本即是台大校地,不如乾脆歸還台大,台大此刻面臨學生宿舍不足的問題,正需要這塊地。

http://e-info.org.tw/node/68864

陳香蘭2011年7月16日的新頭殼專案調查報導,內容詳實。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可怕!」這句話經常被人掛在嘴巴上,卻很少拿來檢驗政府的施政,一個行之多年的教育政策,它可能改變現況,也可能倒著走,是災難的 開始。政策往往需要一、二十年的檢證時間,成與敗不在於土地多大,而是學生有沒有受益。民國80年代教育部以大學的校地面積、樓地板面積作為大專校院升格、改制的門檻;這個政策看來荒誕滑稽,也凸顯台灣高等教育追求成長的迷思;當年,教改團體要求政府「廣設大學」,決策者並沒有直接回應排山倒海而來的改革挑戰;反以大專校院升格、改制,以及增設第二校區、分部等扭曲的手段,呼攏民間改革的訴求。

快20年了,政府砸了上千億元經費挹注國立大專校院的擴充與建設計畫,後來又推出校際整合、大學整併計畫;然而這些整併策略往往流於空談,教育部並沒有真正落實的誠意,從地方縣市政府提供土地廣設大學城和大學第二校區、分部,現在檢視,許多學校的校地不是閒置,就是虛擲、不當的開發,行政官僚卻不必為這些失敗的政策負責任。

目前為止,由教育部主導的遷校案中,除台北大學完成遷校外,獲教育部核准遷校的台北科技大學、台南大學都發生不願意搬遷窘境,這些學校都走到了十字路口,未來何去何從?大學和教育部都進退兩難,這說明了行之多年的大學圈地運動走到了盡頭?大學追求卓越的過程,光靠圈地根本行不通;教育資源取之於社會,必須用之於學生,教育的體是學生,絕不是生冷毫無感覺的大樓,教育資源的投擲最終必須回到質的提升,也必須被檢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