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中港的前身是天然港,五杈港口也是五條河流的匯集處,這個天然現象在日本統治時期受到改變,新高港建設雖然沒有完成,但是一個完成百分之六十,計畫容納30萬人、且留下員工宿舍的工業大港基礎設施在戰後停擺二十多年後,再度被另一個新市鎮計畫取代,1970年代出現的台中港新市鎮50萬計畫人口及台中人工港以不尊重在地紋理的姿態現身,鰲峰路、中央路不見了,超大型商業中心現身,2萬公頃腹地中,港歸港、佔地數千公頃,市歸市,只是各自在自己的小鎮走動,就這樣的計畫存在四十多年。這裡沒有汙水處理設施,各種水盡情地進入台灣海峽,這裡的公園學校用地很多只存在圖面上,沒有被實踐。這裡的軌道運輸只運貨物,人只能看著廢棄鐵軌過乾癮。

對港口旁邊的居民而言,台中港只是一個封閉的堡壘,無緣親近,即使港口內有上萬人工作,1990年代陸續現身的火力發電廠雨中龍鋼鐵廠,各自擁有數千名員工,佔地數百公頃,卻只是絕緣體。1984年啟用的台中漁港,連名稱也讓人混淆,名為梧棲港,卻位在清水區。樹百公頃的防風林是一大創舉,堆積而成的高美濕地已經變成國際級景點。但是日本時代的燃料廠、軍火庫已然走入歷史煙硝。2000年出現的旅客碼頭,2018年即將現身的海洋生態館及三井OUTLET購物中心真的可以拉近兩者的距離嗎?

這樣的台中港,誰能認識,誰能參與,對港口邊的居民而言,港口的發展又與他們何關?同樣地,在台中港工作的人,梧棲、清水與沙鹿老街又與他們的業務及生活何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