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剛又看到空間衝突新聞,雖然沒有參與過這個案子,還是忍不住從旁提出一些想法。

首先,東勢都市計畫區大概將近1,000公頃,本來預計容納6萬人,去年通盤檢討後已將調整為3.8萬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萎縮型發展區。為什麼萎縮呢?是因為產業動能不足,還是單純人口老化外流,這是規劃者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其次,爭議中的東勢工業區開發問題,檢視規劃草案報告書,東勢區在1980年代進行擴大都市計畫(顯然還有發展企圖心),當時在計畫區南側、東關路兩側變更了約37公頃的農業區土地為乙種工業區,可是長期以來並沒有開發計畫(細部計畫),也就是說,整片工業區內私有地主還是根據需要與慣例,部分延續原來的農業使用與農水路,部分轉型他用,可是區內並沒有完整的道路與汙水處理系統。

最後,2016年東勢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台中市政府有嘗試將東關路東側、東勢本圳東側乙種工業區(乙工一23.7公頃),其中約15公頃左右土地恢復成原來的農業區,已就是說約2/3東側工業區土地將不再允許工業使用。(假設沒有違法行為、或者有嚴格取締非法行為)只可惜,這個案子在內政部審議後再公展期間,又受到工業區土地地主的抗議,兩派人馬僵持下,工業區土地變更案最後沒有完成。

私人介入重劃其實需要成本投入

根據新聞內容,爭議中的土地在東關路西側約13.4公頃左右的工業區(乙工二),加上公共設施預定約15公頃,私人重劃公司可能已經在此地蒐集土地同意書很長一段時間,2014年就有類似新聞出現,目前看起來重劃會應該有取得部分地主同意開發,如果由自辦重劃會負擔工業區開發費用,西側工業區原來劃設的汙水處理廠(0.68公頃)及道路用地將由私人開闢完成。跟四年前比較起來,差異處在於東豐快速道路已經部分接近完工。

1. 十幾位台中東勢的農民,站在果園前大聲抗議。他們的土地被劃入東勢「山城科技園區自辦重劃案」,必需拿出五成土地給重劃會,剩下的面積無法再種植,也無法達到開設工廠的坪數,等於是逼他們離開祖先留下來的土地。

2. 本案自辦重劃公司指出,這項開發案經內政部審核同意,已合法變更為乙種工業區用地,103年就取得過半地主同意(我猜,可能土地面積有過半,可是人數還沒過半)。

最近新聞沒有探討清楚的事情是:

1. 假設這邊本來就有耕作事實,照理說,很少人耕作面積會低於0.1公頃(假設耕作行為涉及經濟需要),也就是約300坪土地,除非是共業才有可能產生擁有土地面積很小的事實。換句話說,參與重劃的地主如果真的沒辦法分配土地,可能不是耕作戶,只是居住戶、借用戶才有此情形。
2. 自辦重劃公司即使取得多數地主同意,還是要面對居住正義與弱勢安置問題,才是正道,這部分公部門應該要有、也會有把關機制。
3. 如果本地區根本不適合工業發展,理論上而言,應該尋求都市計畫變更程序,比照東側工業區恢復成原農業分區才是。目前問題可能出在,部分地主根本不住在這裡,只將土地視為資本財,如此一來必然影響世代在此耕作者的權益,這部分應該要有積極的協調作為才是,個人認為應該有機會創造出想開發者與耕作者雙贏的局面,只是兩者共存的互相干擾現象如何化解可能會是另一個規劃難題。
4. 這個工業區細部計畫案有沒有需求調查呢?這個區位真的有產業需求嗎?這部分可能需要具體數據支撐比較合理,我猜市政府經發單位應該有數據。

說這麼多,個人覺得有時候空間衝突外顯反而是好事,藉此機會,反而可以釐清很多不需要的誤解與扭曲,共同找出地方發展方向。

比如說,東勢真的需要工業用地嗎?30多年前,規劃者認為在此區為有工業發展需要,甚至需求,30年後,在地居民、農耕者與外來投資者顯然有不一樣想法,這些議題值得規劃者深入協助,即使廢除了工業區,既有工業使用還是有安置問題,同樣的,維持工業區劃設,開發者還是要面對既有農耕戶的需求與安置。

工業使用是否真的與農業使用如此不相容?果真如此,為什麼農地上會長出這麼多的工廠呢?反而都市計畫劃設的工業區變成農業生產區?這種矛盾真的挑戰規畫界的智慧與實力。

更重要的,東勢區人口持續流失中,假設產業引入可以適度帶動人口回流,工業區開發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地方政府及工業區周邊地主可藉此重新檢討合理的土地使用,工業使用並非汙染的代名詞,低汙染活動,例如ˇ物流倉儲等類型,衝擊性較低,反而值得期待。

東勢農業.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工業區重劃 東勢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