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地工廠被視為專有名詞,對嗎? 這個複合名詞包括農地上的倉庫、物流中心、汽機車修理廠、車床五金、機械零件、電鍍等廠房,真的可以一語畢之嗎?

農委會指出,台灣農地工廠數量至少13萬間,遍布大台中農地上的工廠,數量則直逼兩萬間,經濟規模相當驚人。但是面對國土計畫法即將到來的農地總量大限,第一線的執法者與從業者到底想甚麼?

再次來到烏日溪南,將近十年前這裡曾經啟動一處面積將近500公頃的新訂都市計畫工程,當時調查的工廠數量約600家,這些工廠多數位於約471公頃的特定農業區土地上,占地約100公頃,十年後回到現場,工廠沒有變少,規模也沒有下降,在這裡景氣好壞無法從表面上得知。

跟著擁有四五百坪廠房的老闆們聊天,心裡很想知道一件事情,改革的時機是否到來?因為八年前,新訂都市計畫工程,即使歷經區委會的同意,根本無法走下去,七嘴八舌的意見聚焦在分配土地百分比,大家對此地區是否引入關鍵性公共設施:道路與汙水處理設施似乎沒有太多的交集,反之,多數人在乎的是,政府要拿走我多少的土地。

(回顧一下,2010年5月的都市計畫公展草案將498公頃的特定農業區土地一分為二:乙種工業區、住宅區等使用分區約325公頃,或65%,道路、變電所、中小學用地等公共設施用地約173公頃,或35%)

八年後,我問著大家:改變的時機到了嗎? 大家準備交棒給下一代了嗎?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真的想要把違法設立的工廠、妾身不明的土地,交給下一代經營者嗎?繼續混下去,大家只能繼續玩政治,利用政治力干擾計畫的出現、法規的執行與罰款的豁免,這個選項沒有不好,只是能撐多久,沒人有把握。

如果改變的時機已經到來,難道大家不想好好面對農地工廠合法化的可能性,捲起袖子玩一把集合遊戲,傳承給下一代、新一代經營者、就業者、服務者,一個永續的產業園區與優良農業生產區嗎?

討論還是聚焦在,道理人人懂,只是知易行難,誰想額外付出呢?反正炒短線習慣了,也沒差多幾年。這種認知是常識,但是真的是共識嗎?

當過去的討論只聚焦在就地合法、就近安置、臨時廠登等權宜措施之際,大家都忘了,農地工廠也在另一頭被納入政府體系內:房屋稅、地價稅、水、電、瓦斯、消防檢查、產業道路維修,甚至連消防分隊也被安置到原本是優良農田的溪南特區,一個政府、多頭馬車、各行其是,要讓誰適從?

農地工廠也是萬萬稅的族群,改革談何容易。

就地管理,張漢忠先生這麼說著,唯有政府先跨出重要的一步,先納管,先整合、多溝通,讓大家清楚看到明天,沒有污染的、已經自動退縮基地者、水電齊全者、不想投機者等分類方式,逐年在農工適度分離、工養農的基礎上,農地上的工廠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創造農業歸農業、工業歸工業的雙贏局面。理想的園區絕對不是只有工廠與農地,自助餐店、便利商店、喜宴館、按摩男女郎們、洗衣店,誰不願意找到穩當的衣食父母呢?

就地管理不是就地合法,因為就地合法只解決了基地問題,沒有解決基地外的環境配套,這點大家心知肚明。就近安置不是不好,但是工程浩大,可能緩不濟急,過於理想化。就地管理是務實與適法、基地與地區、農業與工業分離的重要一步,值得更深入的對話與研發。對第一線的執法者而言,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的鄰居與小學同學辛苦打拼的產業毀在沒有整合的政府手上,誰願意當著不見血的劊子手?

令人欣慰的下午,希望明天會更好。也希望能夠在國土計畫改革的框架下,利用科技部與經濟部的產業路徑,找到一條可行、可長可久的B餐大道。

P_20171116_235050_vHDR_Auto.jpg

溪南2009.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農地工廠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