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改革定期大會制度、每週開議

台灣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地方政府運作制度卻很像大國,一個地方政府分成市政府與市議會,明明大家都住在當地,卻只能一年兩次定期大會相見歡,外加幾次的臨時會,打牙祭。個人期盼多年的半年一次定期大會制度調整為每周定期2-3天會議,挪出一天為市民時間,將市民聲音與意見引入議會殿堂,直接與行政官員及議員交流,這樣的構想不知道何時才能被實踐。

府會攻防與敵對

話說,台中市政府與市議會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係?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因為從議員與市長選舉開始,政黨力量就無所不在,母雞帶小雞競選模式,似乎已經成為定律,只是這樣的模式不禁讓人擔心,小雞進入市議會後,如何質詢監督母雞?

因為政黨界線分明,加上受到來自國家政治的干擾,台中市的府會關係總是令人擔心,在野政黨市議員理所當然地要對執政黨市政府嚴格監督,凡事不信任,對人不對事,先抹黑、不聽釐清的現象層出不窮。如果你是執政黨官員,面對這樣的非理性監督模式,如何回應?

私底下朋友,檯面上敵人嗎?這種模式似乎很常見,因為很多的議員質詢議題只有一天新聞性,下面就,沒有了。戲劇性的演出並不是為了解決特定議題,反之,這樣的質詢往往是私底下要東西的前戲?要甚麼東西呢?可能是人事關說,可能是地方小型建設等,白天與晚上話題天南地北,執政的政務官,如何調適真是一門大學問。

另一個敵對模式可能是,不會勘、不協調、不回應,不給關鍵資料等,大家敵我分明,有種大家走著瞧。

對同黨市議員呢? 比較有好處、好康嗎? 說真的,雙方溝通比較順暢是特色,可能也是侷限,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同黨市議員的素質與問政內容就比較具備公益性與公共性。

面對這樣的敵對性府會關係,朝夕相處的新聞從業人員如何自處呢?順勢而為,或者逆風前進?看起來,都有,也各懷鬼胎,畢竟新聞報導之外,業務需求與交情深淺等隱性因子,在在影響不同部門受到的新聞對待與招待。

至於受影響的市民社會對此現象關心嗎?有其他想法嗎?從地方新聞被弱化程度看來,市民社會取得資訊的管道已經受限,知的權利被實踐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展望未來

改革是必要的,因為現況已經令人不堪。只是面對這種既定的府會關係模式,改革的代價可能無人能夠評估,也因此風險之高,總是讓人卻步。按照既有模式,議員與議員間似乎沒有對話空間,因為制度設計就是讓議員只面對行政官員,選舉時只面對選民,缺乏橫向溝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