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那裏?怎麼會有一個上千公頃都市計畫區,計畫人口高達5.7萬人?

名稱叫做蘇澳新馬都市計畫,看起來不像是市鎮計畫,卻比鄰近的冬山及蘇澳大很多,發生甚麼事情了?

就在這個諾大的都市計畫區北側,竟然還有兩個超大型工業區,石化、鋼鐵,哇,發生甚麼事了?龍德工業區、利澤工業區,兩個加起來竟然超過560公頃,幾乎與台中工業區一樣大,這裡是宜蘭耶。

台化廠就在龍德工業區,1979年設廠,占地面積52公頃,員工數500多人,年營業額300多億元。利澤工業區本來是台塑買291公頃土地要設石化專區的基地,1987年在民眾反對下,政府強制買回設置利澤工業區。

image

image

這是一處1975年發布實施的都市計畫,時代背景看起來很像是為了台化量身訂做的都市計畫,幾十年下來,發展率超慘,這是一處值得深入了解的都市計畫區,有機會列入教科書案例。

首先,這種地方怎麼會出現另一個市鎮計畫?蘇澳怎麼會有兩個市鎮計畫?當時的台灣省政府想甚麼?怎麼會如此這般的服膺於企業需求?

從1975至今,快50年了,區內現況人口不到兩萬人,顯然計畫人口達成遙遙無期,公共設施開闢及大面積工業區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這是地方問題,還是中央應該介入的問題區域?

更有趣的是位於田中央的住宅區,這些既有農業聚落就這樣被包在農業區內,這種都市計畫的用意何在?

其次,原本預期接軌龍德工業區的乙種工業區,將近兩百公頃,至今卻空空蕩蕩,這是需求不足,還是供給面出了問題。

image

很可惜地,除了區內重劃區有人討論外,這處都市計畫區何去何從似乎很少在文獻中被提到。信心滿滿的細部計畫區,這幾年也直接自廢武功,從三萬人變成一萬人。

攸關800名地主權益的宜蘭縣蘇澳(新馬地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縣府決定將地主所需負擔的公共設施與重劃經費負擔比例降為45%。(宜蘭縣政府提供)

image

image

2018年8月新聞指出:

蘇澳(新馬地區)新城溪以南、3號道路以上地區都市計畫,早在民國64年就完成,面積約85公頃,但因早期未規劃道路、排水、綠地等公共設施,雖是住宅區但無道路進出,民眾開發受限,業界也認為無開發價值,目前都是農田使用。

民國82年進行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內政部認為「應另擬細部計畫」增加公共設施建置,但縣府進行市地重劃財務評估,認為無法平衡支出,難以攤還重劃工程款,全案擱置。民國100年二次通盤檢討,則將蘇澳新馬的開發方式改為「開發許可」。

縣府表示,依開發許可規定,地主要整合1公頃以上面積,捐出36%公設與重劃經費負擔用地,經申請核准就可開發,但這麼多年來,申請件數零件,小地主無法整合到1公頃,業界也無意願收購,雖是「住宅區」但發展受限。

陳金德代理縣長後重啟此案,回歸市地重劃方式開發,原訂公共設施負擔比例約47%,地主能領回53%土地,也就是100坪可領回53坪。但依據市地重劃規定,地主公設負擔比例超過45%,須有半數以上地主同意、且須達半數面積通過,才能成案。

內政部要求縣府補件,提供地主同意書,縣府評估,要與每名地主溝通協調,曠日廢時,開發時程勢必延宕;經討論,最近拍板將公設負擔降至45%,符合法令規定,可逕自辦理重劃作業,地主可領回55%。

縣府地政處表示,新修正的重劃面積約79.8公頃,重劃經費20億元,依據調整後負擔比例,開發工程費用必須壓縮,但因近幾年,地價有上漲趨勢,地主提供的工程抵費地,經拍賣粗估財務應可平衡,近期就會提報給內政部。縣府建設處表示,內政部通過就可進入實質開發,帶動新馬地區發展。

就這樣生出一個看似可行的細部計畫區。以2018年1月23日宜蘭縣都市計畫委員會第199次會議及2018年10月2日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931次會議審議通過之「變更蘇澳(新馬地區)主要計畫(配合新城溪以南、三號道路以北地區細部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及以 2018年6月15日宜蘭縣都市計畫委員會第201次會議審議通過之「變更蘇澳(新馬地區)新城溪以南、三號道路以北地區細部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面積78.8613公頃,公共設施用地27.0163公頃,佔計畫區34.2%。

 

這樣的都市計劃怎麼出現?有何未來?這是地方發展的明燈,還是累贅,實在值得好好看待。

undefined

 

 

arrow
arrow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