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查了一下9年前資料:

彰化縣芳苑鄉後寮村,位於芳苑鄉與二林鎮的交界,隔著芳苑工業區與二林鎮相鄰。村內人口以洪氏為大姓,大都是早期由芳苑遷徙來此結社的洪氏先民,村內屋舍比鄰而建,其間巷道筆直,不似一般庄頭社區內的窄狹彎曲。

福建的洪姓是在南宋興隆元年 (1216) 洪植遷入福建泉州同安縣柏埔十三都以後開枝散葉的。其後抬堂,改堂號為柏埔。閩台的洪氏,大致都是柏埔堂的衍派。不過後寮的洪氏倒是使用另一個堂號---嶝山堂。

話說洪姓先祖洪皎是北宋政和五年進士,南宋建炎年間年間擔任福州府丞,奉諫議大夫。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亂於紹興十年(1140)隱居同安縣小嶝嶼後頭保社,創立嶝山分堂號。

後寮村於清時稱為後壁寮,古老建築留存甚多。日治時期因為模範部落。因此街道整齊劃一,交通通暢,社區道路筆直,四通八達,排水設施完善。漢人在這一帶的開墾,大致始於清康熙年間。洪姓對於這一帶的開發,居功厥偉。

後寮社區曾是一個文風頂盛的一個小村莊,在這裡出現過3個文秀才,2個武秀才,其中又以日治時期頗負盛名的二林詩社—香草吟社的洪以倫,最具代表性。

香草吟社緣於大正二年(1912) 鹿港青年醫生許學(字稼秋) 至二林庄設太岳醫院,翌年命為公醫。其父許存德,崇古道,好詩學,隨子來任焉。無何,邀地方士紳組讀書俱樂部於衛生所。

大正七年,循眾議擴為「香草吟社」,推許存德為社長,洪以倫為詞宗,李木生、洪明輝、洪志古為顧問,月月課題,酬唱吟詠,切磋琢磨,濟濟多士,吟腔不絕,社運極盛一時也。

洪以倫秀才位於巷弄中的舊居,存有門樓卻不華麗, 古厝樸實,廣大的院埕, 已然是村落中最為恢宏的民居建築了。

image

秀才的家與文化資產關係論

問題來了,洪以倫秀才的家要怎樣才能變成文化資產,為社會共有或者具備社會共識呢?

只因為是老房子,屋主有文秀才身分,就是充分條件嗎?

日本時代至今的後寮聚落(鄉村區乙種建築用地),巷弄筆直,這部分有沒有加分?如果有,改天改建後,是否會因此影響洪以倫住家的文化資產身分?

兩者有沒有共生關係?

來到這處古厝,我們除了看到老房子外,還可以看到甚麼?應該看到甚麼?可能看到甚麼?或者聯想到甚麼?這間房子除了是住居外,有沒有其他功能?

這些有形與無形的元素如何彙整成一個具備文化資產價值的菜單,讓後輩子孫與外人享用?

這個努力的過程,或許就是文化資產建構論的必要程序吧。

更甚者,這棟老房子其實並非洪以倫秀才居住的房舍,即使擁有九開間包五間的三合院格局,且是1928年昭和時期興建的農業住居,我們還是要問: 這個空間的公共性如何建構?

只看建築物,或許有其價值,但是一棟近百年房舍,年久失修,指定為文資後,後續的修繕費用誰來承擔?

image

洪以倫,1870-1925

洪以倫,1870年生於芳苑後寮,1925年去世,享年55歲。這是一位生於清國,卒於日本時代的彰化文人,是地方人士,可能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包括可能是賴和醫師的老師等資歷。

洪以倫,字由愷,號多此生,乳名黑毛。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19世紀其祖渡海來臺,落腳於臺中大度山,數年後始遷來後寮定居。父洪緒,母陳粉。

年少時,才智過人,聰敏有加,其父特地聘師入門教授課業,奠定了漢學基礎。他詩學造詣深厚,詞賦冠絕一時,書法蒼勁有力,尤以隸書見長,可謂詩、書、文俱佳,後赴府城赴考及第(台南府城,或者台北府城?或者福建?)。

日治後,回祖居地福建同安,進入邑庠就讀,為同安縣學生員之一。(此時25歲左右)

局勢穩定後回臺,先受聘至臺中教授詩詞,後回二林設帳教故鄉子弟。

大正2年(1913)夥同詩友組「讀書俱樂部」,歷經5年,進而創立「香草吟社」,推許存德為社長,自任詞宗,積極推展詩學,獎掖後進。繼受聘於北斗螺溪吟社,又受聘至磺溪(即彰化),擔任麗澤會、同志青年會、白沙吟社(臺中大甲)之主講。

復與吳德功(另有傳)、施梅樵(另有傳)等人創辦「崇文社」,亦曾於天公壇(今彰化市元清觀)內講授詩學,並受聘於鹿港辜顯榮府宅當家庭塾師。

洪以倫隸書格言 (彰化縣文化局線上典藏數位系統)綜觀其一生講學,除二林外,遍及彰化、北斗、鹿港及臺中等地。最讓人津津樂道者是他教學時,不論其文的工拙,但視其人筆力如何而刪改,使求學者意解心析,日趨精進,因此流風漸被。[註1]吳上花(另有傳)在〈哭洪以倫先生吊詞〉中有云:「馬融絳帳開螺林,已見新陰滿桃李,海濱鄒魯擅風流,皆出公門諸弟子。」此處螺林即指螺溪(北斗)、二林。二林聞人洪文舉曾云:「彰化地方學詩文者,莫不以以倫為由歸者,桃李盈門矣。」據說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另有傳)也是他的門生

戰後,後寮村村長曾清旺等人以為「後寮」兩字不雅,曾至縣政府要求更名,但官員認為,縣府中有5名官員是洪以倫門生,可見後寮地靈人傑,無更名的必要,此議遂罷。其門生遍及彰化之說,由此可證。

後寮村耆老洪宗欽表示:「小時候聽長輩提及先祖洪以倫的事蹟,說他是一個文秀才,不僅文學才華洋溢,富有民族觀念,而且重視道義與名節。平日生活不貪慕富貴,也不以貧賤為哀戚,布衣粗食終其一生。當他過世時,殯葬之日,親戚、家屬、門人學生前來奔喪的,數以千計。」[註2] 妻許氏,由於纏足,孫輩以「細腳嬤」稱之,生長子學石、次子學鼎(在家鄉任私塾教師)。妾顏氏,由於是回祖居地所娶,孫輩以「唐山嬤」稱之,後出家二林法林禪寺,法號釋達柔,生三子學臺(廈門大學畢業)。另有2女,長女蕊仔嫁至北斗,次女碧仔嫁至二林。

檢索日期:2022-08-29,網址:TBDB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http://tbdb.ntnu.edu.tw/showBIO.jsp?id=51CB6BCE-1EB1-EF98-EEDB-5B669D9417B2

洪以倫的三子,按照此推敲應該是19世紀末生的小孩,按此推論,現在子孫應該有5代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洪以倫秀才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