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明性是一個地方認識自己、自我認識的路徑,也是目標。

彰化縣有彰化路嗎?假設有,這條路能夠代表彰化甚麼?呈現彰化甚麼內容?

假設沒有,我們更好奇,怎麼在彰化境內沒有一條彰化路?

回到台灣大道命名的過程,20年前台中有一群人問了一個簡單問題,台中市是台灣省城、台灣府城、台灣縣所在地,怎麼沒有台灣路?

基於此認知,我們開始推動台灣大道運動,希望透過台灣大道呈現台中之美、一段是歷史台中、二段是生活台中、三段是科技台中、四段是景觀台中、五段是港灣台中。

簡單的鋪陳,我們等了十年才盼到台灣大道的到來,整合了中正路、中港路及中棲路。

彰化建城三百,彰化有彰化路嗎?

答案是,沒有。

就好像鹿港有中山路、中正路、但是沒有鹿港路。

怎麼辦?

很簡單,在彰化縣城所在地找到一條路代表性道路,重新命名為彰化路。

鹿港有鹿港路嗎?比照辦理。

以此類推,彰化縣26個鄉鎮市各找出一條代表性道路,在慶祝彰化300的今年,一起公布一張彰化縣各鄉鎮代表性道路的地圖,鄉民與遊客按圖索驥。

其他縣市呢?

台中有神岡路,難怪民情不同,台中之光

image

台中市神岡區主要街區道路為神岡路,沿街包括地方重要公共機構,區公所、衛生所等,也是商業中心,這才是一個地方應有作為,改天要了解一下,當初的命名作業有何特別之處。

除此之外,豐原也出現了豐原大道。大里有大里路、南屯有南屯路、西屯有西屯路、北屯有北屯路、清水有清水街、外埔有外埔路,后里有后里路,大雅有大雅路,太平有太平路,算起來,台中市至少有11個行政區有自己名稱的道路,這些道路看起來也能反映該地區的民俗風情。

其他行政區呢?梧棲路?沙鹿路?龍井路?大甲路?后里路?大肚路?潭子路?霧峰路?烏日路?石岡路?新社路?東勢路?這12個行政區看起來沒有自己名稱的道路。

剩下的中西南北東五區,因為單字,不容易出現行政區名路,和平區本身名稱就與該地區沒有太大連結,即使命名和平路似乎也沒有太大意義。

也就是說,台中市29個行政區有11個區有以行政區為名的道路。

國內有省、省中有國: 中興新村早期路名構想圖

image

中興新村道路在規劃之時,也曾經為了如何街道的命名有所討論,從上圖不難看出中興新村的主要幹道為中山路、中正路、中華路、成功路、建國路、銘傳路、陽明路等,皆具有強烈的中(華民)國意識色彩,其餘的街道則大抵按照臺灣省各縣市排列而下,據耆老的回憶,臺灣省政府最初在進行路名的設定時,注意到中興新村的狹長形狀與臺灣有幾分神似,所以在臺灣各地路名中穿插偉人的名字,除了方便郵差或是外地賓客的記憶,更富含重要的意義。

有趣的是,1957年11月開始,臺灣省政府疏遷中部規劃委員會開始針對中興新村的路名進行討論,起初認為應該根據中國各地地名為標的(如南京、上海、重慶等)依序排列,但遭到否決,1958年3月的省府委員會議中則有「(中興新村)毋須按照本省各縣市名稱而命名之」(底線筆者自加)並要求民政廳針對各街道名稱進行修改的討論。

有鑑於此,民政廳提出了甲、乙、丙修正案。

甲案是將中興新村內重要幹道(如中正路、愛國路、銘傳路等)以相對應的里名(光華里、光明里)修改之。另外將中華路改為「環山路」、成功路改為「中學路」、基隆路改為「府西路」。

乙案擬從中興新村入口為起點,透過橫向為「經」、縱向為「緯」的概念重新命名所有街道,即日後中興新村的路名將呈現出「經 X 路」、「緯 X 街」。

丙案則是以「政通人和」為出發點,採「新、速、實、簡」以及「正風氣」、「敦教化」之方法與「勵精圖治」之決心,「實踐力行」達到「康樂」之境,換句話說,丙案是以政治目標為編定路名的最終旨趣。也因此中興新村主要幹路將出現「通和路」、「維新路」、「正風路」、「勵治街」、「勸農路」等。

幾經討論,最後以甲案最為可行而沿用。

如果對照戰後臺北市與中興新村的路名,不難看出中央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主要是由中國各省地名所串聯(例如襄陽路、北平路),反觀臺灣省政府所轄的範圍則是以臺灣各地地名為主要標的,某種程度來說,這也突顯統治者想要區別「中央」與「地方」在空間意象上的層次性。

或許這也提供我們另外一種思考,進入了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y)後,國家權力控制下的街道命名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地方(place)記憶,透過空間(space)的整備,某一種與統治者相符合的政治認同將會被刻意突顯出來

以此為鑑,試問,台灣大道之外,台灣各縣市政府真的光復了嗎?

 

台中案例

2011/11/21 〔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台中市原有八個行政區的街道、路名,經常被抨擊其政治意味濃厚,但仔細推敲檢驗,卻能從這些名稱中見證了台灣近代政治思維的轉變。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大多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及偉人來命名,而反共復國時期則充斥著中國各省、市地名,直到解嚴之後本土意識抬頭,才有大墩、惠來、朝馬等本地名稱出現。

日治時 明治大正還有町

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台灣初期,街道名稱是沿襲清代的傳統,以大墩街、小北門街等命名,但一九○○年台中市展開「市區改正」(都市計畫),日本政府有計畫開闢新街道,而以新起街、新盛街等命名,後來又將日本天皇名號明治、大正及具有日本色彩的寶町、高砂町命名。

終戰初 三民主義加偉人

二次戰後初期,台灣為國民政府所統治,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前身)發布街道改名命令,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及民族偉人來命名,使得台中市中區、西區一帶,產生了民生、民權、民族、中正、中山、五權等路名。

都市化 延伸之處做路名

到了一九六○年代,台中市都市範圍擴張,道路向四方延伸,即以延伸處之地名來命名,例如大雅、中清、台中港、南屯、西屯、北屯等路名;一九六○年代末期起,台中市展開重劃區規劃,剛開始因其為新建土地,因此以建功、建德等路名。

重劃區 中國省市名充斥

到了一九七○年代進行第四期重劃區,一位主導重劃案的市府黃姓秘書,即以中國各省市名稱來命名,使得當地充斥著天津、北平、青海、太原、漢口、寧夏、遼寧等街道名稱。

解嚴後 本土地名終出頭

一九八○年代台灣解嚴,本土文化開始受到重視,開始產生了以本土地名來命名的意識,因此在第七期重劃區中,有了惠來、朝馬等本地名稱出現。第九期重劃區位於東區,即以「東」為代表,出現東英路及東英一街等名稱;第十期重劃區位於北屯區,當地舊名為「軍功寮」,即以「軍」為代表,出現了軍福、軍功等路名。

新道路 邀地方討論命名

從日本統治到解嚴的近百年以來,台中市的道路命名見證了台灣近代政治思維的轉變,而近年來民主化社會逐漸成形,台中市的新道路在命名時,都會由當地戶政所召集市議員、里長、鄰長等地方人士開會討論,不再由一人獨斷獨行,未來甚至可能出現「公民投票」的情況,這都顯示出道路的命名與政治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興新村 神岡路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