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閱讀學生心得,看到一篇頗有深度的自我檢視文章,特別留下紀錄。
在這學期修習「都市發展史」這門課,對我來說是一段不錯的學習旅程。從最初的對都市僅停留在「街道、建築、交通」的表層認知,到現在開始理解都市背後的規劃邏輯、制度安排,以及那許多「肉眼看不到的事物」但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成長的環境。
都市發展不只是看得見的道路寬不寬、建築新不新,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土地使用規劃、公共設施配置、歷史痕跡、甚至是政策與資本力量如何交織出一個城市的形貌。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決定了我們為什麼在某些地方有大量的停車場,為什麼捷運蓋在那裡、為什麼某些區域總是繁榮,而某些地方則長期被忽略。
還有家鄉的觀察與反思以我自己的家鄉──[豐原]為例,我從小生活在一個位於都市邊緣的住宅社區,過去這裡是一大片農地,但在我小學中年級時,逐漸被重劃成住宅區。當時我還不明白什麼是「都市計畫」、「容積率」或「公共設施保留地」,但現在回頭看,我發現那段期間,我們社區附近的綠地越來越少,馬路越來越寬,原本熟悉的鄰里感漸漸消失了。後來我查了都市計畫圖才發現,原來我們那一帶是屬於「第二種住宅區」,允許較高的建築密度,所以很多原本的小平房都拆掉改建成了集合住宅,人口密度大幅提升,但公共設施卻沒有同步成長。停車難、交通擁擠,這些問題都逐漸浮現。這也讓我真正體會到,都市發展背後的制度規劃,如果沒有配套,是會直接影響居民生活品質的。
老師還讓我們回想國小的配置,但背後的涵義還引出了我不同方面的思考,像是一般會認為是人很多才要建置國小,卻沒發現到原來國小也可能是吸引的原因。以及這門課不只是歷史,老師說隨著時間過去,很多東西已經不能再用,像是舊時候的老人設施,現在的少子化那些。學歷史有時候就是要打破他的,你必須先理解背景,才能改變他。
規劃三年級香港學生的知識探索 2025/5/3
《學習的終點,不該只是學校》
我們從小學走來,經歷中學,進入大學。這不是一條僅供考試升級的道路,而是一個社會長期建構的人生成長階梯。這樣的分階段教育設計,不是隨意安排的制度,而是基於對人類發展、知識結構與社會功能的深刻理解。
在小學,我們學會如何學習,如何遵守秩序、如何與人共處。我們背誦、練習、模仿,為的是建立思考的地基。在中學,我們開始分科,學習抽象,面對選擇,接觸世界的複雜,並初次練習獨立思考。到了大學,社會不再只要求我們服從規則,而是期許我們去質疑規則。知識不再是外在灌輸的內容,而是我們主動追尋、建構與挑戰的對象。大學的學習,必須是自主的、批判的、創造性的。你不再是等著被教的孩子,而是應該成為提問者、反思者與書寫者。在這裡,「學習」不再只是聽課與考試的代名詞,而是持續在書寫中理清思路、在討論中打磨立場、在閱讀中尋找盲點。這不是一條輕鬆的路,卻是通往真正自由思考者的唯一途徑。
《都市發展史》這門課,不只是學哪一座城市怎麼發展,更是在教我們如何看待城市的變遷與知識的生成。從中世紀的廣場到現代主義的高架路,從巴黎的奧斯曼改造到香港的填海擴張,每一個空間的變化,都不是被動發生的,而是來自對世界的重新想像與動態實踐。這也正是大學學習的本質:不只是學既有知識,更要學如何提問,如何挑戰,如何書寫一種新的可能。
請你勇敢地寫。即使不完美,也必須開始。
寫作是學習最誠實的證明。它讓你知道你知道什麼,也更清楚你不知道什麼。不要只寫老師想看的答案,請寫你內心真正的疑問與立場。你越是誠實面對混亂,就越有機會在其中找出秩序。
懷疑,是自由思考的起點。
不要以為所有知識都有標準答案,不要輕易接受體制或教材給出的單一詮釋。思考,從提問開始;教育,不該以標準化為終點。一所真正的學校,不應該只培養「正確答案的生產者」,而應培養有判斷、有立場、有責任感的公民。
寫,不是為了交差,而是為了釐清你所看到的世界;
問,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厲害,而是為了讓自己真正進入問題。
這正是劉老師一直鼓勵我們做的事情。
他不需要我們照本宣科,他要的是一個願意思考、敢於懷疑的學生。這樣的教育態度,是都市中難得的寬巷,是現代臺灣大學中稀有的綠地,是在知識體制中仍保有人的熱情與自由的光點。作為他的學生,我深知這樣的老師不常見,也深感有責任把這份精神傳遞下去。思考的火炬,他交給我們,我們也應在彼此之間接力。
願大家在這門課裡,不只學會城市的演進,也開始書寫你自己的思考地圖。你如今身處大學,並非只是因為年齡到了,而是因為這個社會相信,你已準備好進入一段更深刻的學習歷程:一段屬於自己的探索與書寫之路。所以,請記住:教育有階段,但學習沒有終點。這裡不是結束,而是一場真正思考人生與世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