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35年之前,梧棲港、五叉港可說是中部一個重要漁港與貿易港,天然成本多於人工構造物,梧棲街上的貿易商行林立可為見證。

1935年的中部大地震帶來毀滅性災難,卻也造就了梧棲老街的重生,新高港計畫隨之而來,築港路上的首長與副首長宿舍可為見證,日本人在戰爭高峰期沒有忘記研擬一處可容納30萬人的工業大港,這是日本南向政策的基地,隨著戰爭的起落,無疾而終。

戰後的重建,加上大甲溪流域發電廠的倡議,梧棲港再次出現在建設行列,1971年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正式啟動,1976年10月31日擠滿數十萬人的台中港路上見證台中港重新開港的新紀元,40年後,台中港已經成為一個50座碼頭的國際商港,海港腹地將近五千公頃。

沒有將近500公頃的防風林與天然林就沒有今天的台中港,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個人工港,東北季風的強度在防風林的保護下,造就了高美濕地與森林公園。

沒有台中港站的鐵路運輸,很多的貨物也無法在各大碼頭進出。

如今多年來以物流為主的台中港正在轉型,十多年前建造的旅客服務中心起起落落,但是三井OUTLET的出現可能造就台中港得以結合漁港與溼地,成為人流距離的新天地。

這時候,我們要回頭看看,廢棄多年的鐵軌是否會被賦予新的生命力,鐵軌邊數十公頃的服務專區土地是否會出現餐廳、博物館、超級市場等人潮設施,海水閘門是否會成為親水空間,防風林是否會成為新一代的台中公園?

台中港線  海水閘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中港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