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middle class,不高不低的階級,這是甚麼概念?

維基百科有翻譯這麼一段話:

世界銀行將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日收入超過2美元的人定義為中產階級。根據這種劃分方法,全世界有超過40億的人達到中產階級水準。狹義的中產階級定義則是收入接近或超過已開發國家中等收入者的人,其收入大約為人均31000美元或每天85美元。按照這種定義,全世界有約12%的人屬於中產階級。

胡偉良這麼形容中產階級及延伸的焦慮:

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康」一詞已逐漸淡出大眾視野,而「中產」成為新時代的潮流詞彙。對於「中產」這個詞,不同國家、不同機構間會有不同的界定,但大部分都以年收入來界定,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家庭年收入位於全國年收入中位數的75~200%區間。再依104人資學院最新出版《2021~2022台灣地區薪資福利調查報告》,2021台灣整體年薪平均達65.6萬,中位數為50.1萬,則台灣中產階級應屬年收入在37.5~100.2萬的人群。

中產階級的社會地位

從一般狀況來看,中產階級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薪資收入謀生,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家庭消費能力;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大約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位置。

根據國外的通常說法,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橄欖型社會,特別貧窮和特別富有的人都很少,橄欖中間的“大肚子”就是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焦慮的主要原因通常中產階級比較不知道怎樣掌握有效的資源。也就是說,中產是靠出賣自己人力資本來獲取回報,一旦停止勞動,就沒有收入來源。所以基本上來看,中產階級就是無產階級。

近年來台灣也逐漸進入「M型」化社會,薪資水準也呈現「M型」,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很多調查結果都顯示,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痛苦指數(失業率加物價上漲率)上升,中產階級家庭經濟來源單一,開銷巨大,禁不起房價、股價、教育、醫療、工作的任何變動,現金流緊張到隨時枯竭,這種經不起考驗的財富,又怎麼能讓人睡得踏實呢?

「如果一個人和他的家庭沒有資產意識,沒有對個人收入的核心競爭力有打造意識,那麼基本上終其一生,都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所謂「資產意識」指的是擁有資產,才有資格去享受「經濟大環境的增量」(市場上的藍海),而不是在「經濟存量環境」(市場上的紅海)中去搶食(內卷)。

增量與存量之爭

增量代表變多,存量代表資源有限、會變少。薪水是一個好例子,努力工作,薪水會變高,高到一定水準變成固定值,除非支出減少,否則增量馬上變成存量。

中產階級的核心價值是甚麼呢?資源變多了,階級會移動嗎?資源變少了,階級會下降嗎?

資產階級與中產階級

Bourgeoisie,音譯為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經濟學思想學派,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為資本主義社會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資產階級出現在中古時期的義大利,那時住在村莊中的居民開始變得比住在附近鄉間的人還要富有。因此他們可以獲得相對上較多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接近統治階級和神職人員,同時逐漸遠離平民階級。這種中古時期的資產階級原型就是磨坊擁有者,他們能夠快速地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力,以至於可以對統治者表達否決權。

在接下來的世紀裡,資產階級這個名詞則較適合用來指稱最初的銀行家,以及那些從事新興活動如貿易和金融的人。19世紀之前,這個詞大部分情況下指的就是低於貴族、高於農奴和無産階級的廣大人群。

在十九世紀時,資產階級可以指因為賦稅達到相當的地步,在未有普選權的歐洲代議制國家中,獨佔了政治權利的富人(franchise)。而且在自己的工廠等場所,資本家更有把工人當作奴隸喚使的權力,以及把賣不出的貨物(包括在飢荒時的食物)消毀的權力,擁有像以前的貴族般的權力,所以成為了社會主義者矛頭指向的對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