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誰來整合? 計畫很多,各單位也各有本位想法,問題出在,一個城市城區的再生與發展,絕不可能是單一部門計劃,也不能在政府主導下,從一而終。

台中是一個因為鐵道而生的內陸城市,本身沒有港口的優勢,1905年出現的火車站,1908年的台灣鐵路全線通車,連結了各地,也造就了台灣。

一百年後,這條山線鐵路經過台中之處,搖身成為高架鐵路,平面解軌及鐵道設施,頓時成為古董。

當一個城市的願景沒有高度的時候,例如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城市好玩娛樂氛圍等,很容易被產權爭議、文資價值認定、交通行為DIE HARD等因素所干擾,無疾而終。不夠高的視野往往阻礙了各界看到自己與更高價值的機會,值得警惕。巴黎一個非官方組織APUR,配備了80位專業者,竟然可以主導一個城市的發展內涵,倡議2050巴黎的風貌,實在令人佩服。

涉谷區,一個人口與西屯區相當的東京都內行政區,每天涉谷車站竟然要送進出超過3百萬人次旅客,東急電每年營業額將近4000億元台幣,這個私人機構竟然與車站成為生命共同體。

高學車站地下化,在荷蘭Mecannoo建築師事務所的協助下,經然變成一個潛在的景點,變形蟲般的造型,下挖區成為休息區,人工地盤上方自行車可以優游,以人為貴。

台中新車站被決定前,台中人已經抗爭過1995年舊車站保留、1998年20號倉庫保留等議題,如今來到2018年,台中鐵道文化園區真的可能自絕於市區翻榮發展嗎?台灣世曦封閉式的規劃,台中人有幸參與嗎?新增加的古蹟倉庫區與機關車遺址,當初沒有納入新車站設計,如何被融入呢?這些鐵道設施的資產價值,如何發揚?

台中大車站面積超過10公頃,這個新車站特區 如果能以人為本、為貴,應該會得到更大的迴響,綠川就在人工地盤的出口處,大車站之外就是捷運站與台中公園,這樣獨特的區位條件,如果增加了創客聚落、文創與設計產業等元素,競爭力誰能爭?

2050年台中,30年後,很多人不在了,我們的火車站會跟現在一樣嗎?人車擁擠爭道?還是會多些水與綠,行人走路會更有尊嚴,電車與捷運會在此現身嗎?3D台中會成形嗎?地下的中區、地面的中區與平台上方的台中可以彼此分工交融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