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從1877年就出現鐵路建設,19世紀末勉強完成了基隆到新竹的路段,日本人來台後,重新打造南北鐵路網,分別於1908年及1922年完成山線與海線鐵路,1926年完成花蓮台東東部幹線鐵路,國民政府來台後,透過十項建設將西部幹線鐵器化,並增加北廻及南廻幹線,兩者分別於1980年及1911年陸續完工啟用,環島鐵路系統至此進入新的里程。
算一算百年歷史的台鐵共有3個幹線,10個支線,鐵路長度1114.5公里,在台灣各地設有240個車站,每天開出上千班車次,庫存擁有4500多輛車輛,每年運量高達2.3億人次。然而台鐵局員工數也從1970高峰期的2萬多人,降到目前約1萬2千人,每年收入兩百多億元,卻抵不過支出的3百億元,入不敷出是台鐵的寫照。
這個涵蓋整個台灣的軌道運輸系統,究竟應該與國土規劃產生何種關係呢?
1. 路線延伸
鐵路路線在各都會區是否要與捷運路線明顯區隔?兩者應該存在競爭或者合作關係?這些問題關係著台鐵在都會區與非都會區扮演的運輸角色。
2. 主要車站區
台鐵在主要車站區,除了鐵道用地外,尚有不少庫存倉庫土地及其他類型土地,因為所在區位為都市核心區,這些土地的處份利用往往連動著該都市的發展方向與內涵。
3. 次要車站區
台鐵在次要車站區往往是地區門戶。
4. 班次經營模式
台鐵在短中長程運輸各自扮演不同角色。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