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完義美實業高騰蛟(1922-2010)先生的做餅人生一書,對這位生於日本時期,精通日語,從大稻埕南街發跡的殷實商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親高番王於1934年在延平北路29號創立義美餅店就是生活的一環,父親高番王在此之前曾在迪化街糕餅店工作24年,累積多年糕餅生意經,自立創業不到三年,雖然碰到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盛況,賺了不少,可惜1937年積勞去世,年紀16歲,還在就讀高二的高騰蛟就被迫接下餅店經營管理的重擔,在母親的協助下,兩人將其發展為國內食品業龍頭,一步一腳印,一步走來與台灣電力發展、社會經濟轉型、政治環境變化,甚至與台北市郊區化現象皆有連動關係,看他敘述成立六堵廠、龍潭廠、南崁廠,甚至後來的斗六廠,從買地、設廠、地方政治環節等描述,生動活潑,讓人如臨其境,不禁佩服戰後產業經營者的魄力與決策模式。

義美集團的食品王國沒有委外,全部自製,也因為如此,品質得以有效控制。他對台糖公司及麵粉產業的嚴厲批判,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高老先生對麵粉業的不長進尤其不滿,且對麵粉廠沒在港口區設立也有不少意見,老實說,這看法還蠻有趣的,為什麼台灣麵粉廠多數小小間?各自靠配額為生,生產能量遠低於實際產量。這幾年在台中港出現的台灣大,雷聲大,不知是否也已走入常軌,靠聯合壟斷維生了。

義美營業額多高呢?因為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好像沒有義務向社會報告,據稱應該是在百億元上下。

義美

義美

義美

 

其次,也是家族企業的聯華食品,2019年轉成控股集團後,正在質變中,特留下聯華集團的歷史資料:

 

撰文=陳韻竹 2016/4/28

食品史上的4月28日 台灣麵粉之父促生穀研所

「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執行委員會」於1962年4月28日成立,創辦人苗育秀被稱作台灣麵粉之父,此單位係為現今「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前身,是台灣極為重要的穀類研發機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幾乎沒有工業發展,主要生產為稻米、糖、香蕉、鳳梨等農作物,最早美國以麵粉直接援助台灣,苗育秀向經濟部長尹仲容建議改以進口美國小麥,有了原料便能發展工業加工生產麵粉,且當時國際市場價格稻米每公噸約180美元、小麥價格每公噸約60美元,以麵食取代米食進而可將稻米出口外銷,對於經濟發展有正面且實質的幫助。

但因當時民眾普遍習慣以米為主食,因此想要改變飲食習慣就需要加以宣傳,1962年配合政府農經政策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便成立,推行研發麵食加工技術、協助政府向國外採購大宗穀物等,也與與美國小麥協會合作培訓烘培技術人員及從事各種穀類之化驗分析。

1987年舉辦第一屆乙級「烘焙食品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考試,後續也與日本菓子專門學校、法國藍帶學校(Le Cordon Bleu)等有所合作,有許多麵食糕點教學書籍都是由此出版,可以說是台灣烘焙人才幕後推手,多年來輔導許多學生開業及參加國際性烘焙比賽常獲佳績。

1988年擴大編組,改名為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在稻米外銷受阻產量過剩的時代,政府改為鼓勵民眾多食用米食,穀研所配合政策開始研發以米為原料之相關食品,因此除了麥、米之外包括其他穀類都在穀研所的開發與技轉範圍,也成為食品衛生檢驗機構與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的訓練機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麵粉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