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甚麼是共同體? community? the common?

這是一個可以被拒絕的實體嗎?個體在共同體建構過程中,擁有選擇權嗎?這應該是很多人好奇的問題。

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83年出版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企圖以此創造性概念來分析民族主義的形成。想像的共同體不同於(基於實踐的理由,不可能是)現實共同體,現實共同體是建立在成員之間每日面對面的互動。安德森相信民族是社會建構的共同體,是由認知他們自己是團體一份子的人們之想像所建構而成。

根據安德森的說法,想像共同體的創造之所以成為可能,是由於「印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企業家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銷售量,用他們的本地語言出版他們的書籍和媒體,取代了過去像是拉丁文之類的書面語言,讓沒有學習過拉丁文等的當地普通人得以理解。其結果是,使用各種本地方言的讀者得以通過書面語言理解原本因使用其他方言而難以相互交流的人,而浮現共同的論述。安德森論證第一波歐洲民族國家就是從他們的民族印刷語言周邊形成。

安德森定義民族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就像安德森所指出的,民族之所以:「是想像的,是因為即使在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從來不認識他們的大多數同胞,並和他們相遇,甚至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相互連結的意象卻活在他們的心中。」

1987年出版的"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將共同體提升到整個地球,假設地球環境沒有永續性,任何的差異突然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我的共同未來是共同毀滅。

共同體-人

一個個人在本質上也有共同體的特徵,年輕、步入中年、老年的個體皆有不同特質,加起來等於個體。

個體間協議組成家庭,這是另一種共同體。

組成家庭後,雙方家庭成員構成一個更大的共同體,新生兒自然成為家庭成員,這時候共同體開始出現歧異,因為新生兒是被決定的,並非自願。

個體在社會化過程,進入學校,進進出出學校、班級、系所,有些是自願,有些是運氣使然。

共同體-空間

人類發展歷程絕大多數時間圍繞在原始社會及農業社會,從游牧到定居,共同體的範圍影響人類發展方向與內涵。

都市化現象的出現對傳統共同體概念帶來很大的衝擊,因為公共設施的供給關係都市發展程度,一條道路的出現連結了A與B,同時也破壞了A與B原來的共同體秩序。

都市化過程也會出現新社區開發需求,區內地主與居民可能會有不同空間想像與社會需求,基於整體開發需求,可以共同體之名,強制納入所有人嗎?

反之,都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貧民窟等非正式聚落,因為土地權屬等因素,遲遲無法被納入都市治理框架,貧民窟居民可以藉由共同體之名,要求市政單位將他們納入資源分配區嗎?

自願與非自願是重要議題嗎? 

自願是否代表自利,非自願是否代表自私?或者倒過來,自願代表放棄權利,自甘墮落,非自願代表捍衛權利,力爭上游?

零與一的選項

共同體代表整體,代表全部,只有0與1兩個選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