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想法,翻出來。

這幾年看過幾處鄉鎮市層級的都市計劃通盤檢討作業報告,內心深感不安,一方面多數中南部鄉鎮市早已面臨人口流失的窘境,原本成長導向的都市計劃早已跟現實發展脫節,可是規劃者面對這種現實,卻無法撼動都市計畫法及中央匡列的計畫人口與公共設施規範,也因此多數通盤檢討只能在法規面聊備一格地作作樣子,無法提出合理的發展策略,包括因應人口流失及公共設施開闢不足等對策。

有幾個問題最近觀察到,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第一,土地使用現況調查走樣嚴重: 多數規劃單位將土調業務外包,調查者基本上與規劃流程關係不大,只是規劃流程的代工,也因此呈現的土地使用調查圖表嚴重走樣,包括只有建物類型及樓層調查圖,對現況各分區使用現況缺乏明確追蹤,加上多數規畫者缺乏文化資產敏感度,土地使用調查使用的地形底圖,無法被加上例如空荒地、歷史建築、三合院、老樹、水圳、農路、農地重畫成果等重要資訊,整個現況圖看起來呆版無趣,很難提供規畫者有效的規劃資訊,加上多數調查者根本沒有養成與人互動的習慣,成果裡面當然不會有地方歷年發展故事的蒐集與呈現。

第二,橫向關係不足: 通盤檢討的本質是檢討既有計畫,包括上一次通檢的成果檢討,長期以來,規畫者很少主動向建管單位尋求合作,在通檢作業中,以GIS圖層建置該行政區歷年建照核發數量與分布,包括都市計畫區內與區外的比較與檢討,如果有這方面資料,規畫者至少可以判斷該地區發展方向,也可以看出都市計劃區與非都市土地之間的連動關係,有些地方可能出現新開發集中在非都市土地及農業用地,甚至都市計劃區內的農業區變動速度可能大於地價較高的都市計劃區。這是關係性規劃的重要之處,打破原有計畫框列的計畫人口盲點,因為該地區可能有新開發,只是不在都市計劃區。這些現象普遍嗎? 答案很清楚,早期都市計畫內的工業區沒人開發,區外的報編工業區卻大張旗鼓。換成今天,我們就很容易觀察到,都市計劃區內住宅用地沒人問津,可是區外的農舍卻大辣辣地冒出頭。

第三,房屋市場資料與地政資料缺乏: 都市計劃區內地主長期負擔較高的地價,歷次通檢的區段地價資料與交易行情卻不見於規劃報告,如果通檢報告可以加入地政資料,當有助於規劃者了解該地區土地行情動態資料,包括農地低成本問題也可以在開發檢討中作為規劃重要議題。缺乏如此作為,規劃單位與地政單位各自為鎮的亂象,將持續無解。更甚者,以台中市七期重劃區為例,一個單純的住二用地,只因為緊鄰新市政中心,抵費地標售價格竟然從16萬元一路竄升到每坪156萬元,這種肥了地政荷包、毀了規劃精神的戲碼,當然要有所改變。

第四,計畫人口、居住人口的落差: 既然談國際化與大學開放,台灣各大都市普遍存在的國際人士與大學生居住需求,竟然在現況體系下,沒有任何對應,且,日益增多的觀光客人潮,也與計畫人口及公共設施沒有對應,在人口成長區如此,在人口嚴重流失區,這種問題更嚴重。

簡單地說,台灣都市計畫似乎沒有在高科技工具的輔助下,更建全發展。個人觀察到的是,通盤檢討報告書每況愈下,實在令人懷疑,台灣的規劃體系閉門造車之舉,還要多久才能見到春天。放任計畫人口與公共設施標準主導各地的通檢,且無視中南部多數地區發展的困境與亂象,真的是台灣規劃界的沉苛,應該早早脫胎換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