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年,囤房稅每每成為新聞話題,有所突破的地方政府似乎被美化成有魄力的政府。

然而彭楊凱卻一語道破其中破綻:

自2021年下半年後,諸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新竹縣、高雄市等縣市都宣稱將「推動囤房稅」(準確來說,只是在1.5%至3.6%的稅率之間訂定差別稅率),台南市也已三讀通過調高多屋非自住住宅稅率。但實際上,這些地方政府基於《房屋稅條例》的多屋差別稅率,根本不夠格稱為囤房稅,非但無法達成「去化既有囤房空屋」效果,反而會對此一改革造成反挫。

先談稅率,由於房屋稅是地方稅,財政部口中所謂的地方應落實依非自住房屋數採差別稅率的機制,只是單純勸導性質,沒有任何強制力,施行迄今遵循者更是寥寥無幾。再者,地方政府願意訂定差別稅率,最終也必須經由地方議會表決通過,其結果多半會將條文弱化、退回,甚至大開倒車。

例如,2017年新竹縣議會把非自住住宅稅率從2.5%降回1.6%、2018年新北市議會則是把2.4%降回1.5%、2019年台南市政府的改革版本也在二讀時,遭台南市議會三個黨團聯手退回。還有去年底台南市最終三讀通過的「囤房稅」,市府原提案版本原先就不怎麼樣,經過議會協商後則更進一步弱化,96.66%多屋者的稅率,都低於市府原版本。

地方不作為,中央呢?

對地方大玩稅率遊戲,卻對稅基政治毒藥避而不談的現象,彭楊凱也不免酸一下中央政府:  中長期論,稅基調整乃至房地合一等持有稅制改革自應推動,但也不能因此忽略階段性的囤房稅作為,放任台灣百萬囤房空屋問題持續惡化。而讓人不解的是,在長於選票精算的民進黨與蔡英文總統眼中,卻成了「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一再視而不見,始終不願作為,不僅違背了當年的競選承諾,也辜負了期待安居樂業的人民。

全民運動? 土地投資遊戲

看著身邊中年人一股腦投入房地產競逐遊戲,買一間賺一間,有買有賺的喜悅上心頭。說真的,很好賺,50坪房子,一坪買20萬元,賣30萬元,等於500萬元入袋,對受薪階級而言,這已經是天文數字,對未來消費者,甚至年輕人而言,1500萬元房子等於每個月要付出薪水的全部,天方夜譚。

即使如此,房地產投資卻總是在低持有成本及高報酬的包裝下,成為台灣中老年人無法捨棄的遊戲,樂在其中。

買賣本來有賺有賠,但是當房地產投資只賺不賠的神話持續存在,且房價節節升高的新聞日復一日,政府能做甚麼?樂觀其成,還是謹慎以對?

對中央政府而言,房地產買氣有助營造社會繁榮假象,對地方政府,阻礙房地產買賣等於是政治自殺。

台灣多屋家戶(持有超過三房)比例約5%至7%,也就是超過九成的台灣人其實並非多房族,結果我們的政策工具、政策範疇卻被這群人牢牢綁死,任何的改革總是遇上頑強抵抗,即使是泡沫危機,他們也是先溜一族。

杯水車薪的社會住宅

依據行政院106年3月6日核定之「社會住宅興辦計畫」,本計畫自106年至113年止,共計8年,第一階段目標預定於109年達成政府直接興建4萬戶及包租代管4萬戶,合計8萬戶;第二階段目標於113年達成政府直接興建12萬戶(含容積獎勵補充)及包租代管8萬戶,合計20萬戶,執行期間所需經費將由住宅基金支應。

私人投資來來回回,現實是,社會住宅蓋不出來,蓋得很慢,蓋的各地方心不甘、情不願。

以房價超高台北市為例,柯文者上任至今7年,社會住宅完工數? 4750間,距離目標值2萬戶,勉強達標1/4。

image

以台灣900萬間房屋存量為分母,即使是1/100也只有九萬間,結果從蔡總統上任至今快6年,全國已完工入住社會住宅總量勉強超過1.5萬間,距離目標值12萬戶,顯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即使是12萬戶社會住宅也只是全國房屋庫存的1.5%不到,100間房子不到2間是社會住宅,合理嗎?離譜嗎?中央很在乎,地方有誰CARE?

杯水車薪的後果誰承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社會住宅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