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著靜宜大學前任副校長簡信義訴說著他的小姨丈陳以文70多年前,台灣、日本、中國政權混亂之際的時代故事,不禁感概,經過那個時代的人,記憶中,究竟留下對人世界何種認知,人生觀會受到怎樣的扭曲。

零下68度,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太平洋戰爭倒數第二年(1944),來自台灣的「日本」少年「景山雅文」(戰後恢復本名「陳以文」),正在東京獨逸學協會中學校德語班讀書。他懷著報效國家和出人頭地的熱情,瞞著在宜蘭當醫師的父親,私自報名了所謂「特別幹部候補生」。陳以文很快被編入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部隊,他還不滿18歲呢。

以今日社會晚熟的標準,18歲仍是孩子、學生。但許多「自願從軍」的少年,就這樣被塞進飛機輪船,顛顛簸簸航向滿洲。東北的六月驕陽燦爛,影子長長落在地上,陳以文覺得空氣陌生又清新──但是戰爭時期的新聞管制,讓陳以文無從明白,自己熱愛的「祖國」已經強弩之末。更無法預料的是,他將會成為被蘇聯軍隊捕獲的戰俘,送到極北西伯利亞平原,在零下四十度長冬中度過好幾年。

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