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位於高雄前鎮的台鐵維修機廠在廠區遷到潮州後完成46年階段性任務,所在的土地變更從2013年討論至今無法定案。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說明,台鐵高雄機廠面積約32公頃,位在鳳山、苓雅、前鎮等三區的交界,曾是都市的邊緣地區,民國64年(1975)興建,為高屏地區各型火車維修及配件材料的重要基地,隨著時光變遷並配合鐵路地下化,機廠2021年遷移至屏東潮州後,西側火車鐵軌也轉為高雄輕軌路廊,留下大片的機廠用地。

image

image

封閉40年高雄鐵路機廠,何去何從? @ 台中學研究中心:: 痞客邦::

熱議題/台鐵活化高雄機廠拚變金雞母| 綜合| 要聞| 聯合新聞網

台鐵高雄機廠近10萬坪基地擬推公辦都更帶動鳳山工業區轉型- 地產天下- 自由電子報

臺鐵高雄機廠土地規劃與廠區紋理保存的持續對話 是文明城市的進步象徵,林欽榮 2022/05/03 凌晨
 
上星期臺鐵高雄機廠原址的都市計畫變更案件經由市都委會決議附條件式修正通過,這不是全案的塵埃落定,而是都市計畫法定程序的暫告段落,接下來還有第二次公開展覽以及續行兩級兩審制,須再送達內政部都委會審議後始能定案。
 
這幾天我的臉書接到不同管道相當多樣的不同意見,有肯定市府的積極作為,更有批判規劃內容未盡理想,其實很樂見本案自103年底公展後,懸宕多年、踟躕不前的老案子,因此激起多元的聲浪;代表大眾的關心與期待,這個封閉多時且外人勿進的火車機廠還未被市民朋友遺忘,市府團隊會更有動力持續推動高雄機廠土地規劃與再生的作業。
 
身兼高雄市都委會的主任委員,一年多來明查暗訪高雄機廠多次,不僅陪同市議會工務部門諸位先進考察機廠,我也曾邀請即將進駐衛武營三連棟的藝術學校師生們現地勘查客貨車工場,探究遷廠後的鐵道遺產如何賦予新生命的活化可能性;也率領市府局處同仁訪查周邊鄰里社區對機廠的期望與需求,包括停車場、公園綠地、通暢的道路等等;也明瞭百年老店的台鐵將高廠遷往屏東潮州新址,所肩負國家所賦予機廠土地開發挹注遷建經費的政策使命。更明白105年以來文化主管機關偕同學術團隊深入廠區進行過詳細的考據及記錄,迄今未公告高雄機廠相關的文化資產身分。
 
我想不管台北機廠還是高雄機廠、不管有無官方認證的文資身分證,歷史的軌跡都必須採取適當的保留方式,才能彰顯這段歷史的意涵,並對當地市民期待的土地利用公共設施的補充,相鄰鳳山工業區理事會對於輜汽路的道路東西向聯通,以及地主台鐵局所必須擔負財務的平衡,這些就是當代都市計畫規劃需要進行調節與治理的能耐,任何一部分的決策,該如何果兼顧,才能使得都市計畫的光譜和諧,在在考驗我們這個社會與城市,也感謝這對當代的我們有所啟發。
 
至於保留的方式則需要更多的社會對話、經歷過價值折衝才能獲得答案。市府的決策必須考量穩健務實的方向,不盡然選取高度的理想主義,也不至於偏頗於開發導向的功利主義。因此都市計畫審議機制的精神即在於透過公開透明的對話,讓多元意見得以平等紛陳,讓各種價值呈現於公眾。也因此從103年走了8年才到達市都委會暫時審竣的里程,後面的路徑還長遠。
 
我謝謝並肯定市府積極作為、勇於前進的聲音,也尊重抱持保存優先的人民社群的主張,如同報載的市府必然會是從善如流,聽取社會上多元意見本是市府施政的SOP之一,在接續的二度公展前,我們仍將聽取不同的建言,作為方案精進的檢討養分,也期待,各界給予的倡議與指教,終將使得現有方案更加完善、更臻圓滿,讓臺鐵高雄機場後續都市計畫變更方案以及再生發展,能真正成為高雄人引以自豪、驕傲百年大計的事業。

未提供相片說明。

林欽榮:協調台鐵高雄機廠租地設置平面停車場,提供120輛小型車位,4月底完工(1部影片) | PeoPo 公民新聞

 
港都文史百景提出不同意見
副市長您好:
首先要再次肯定您對於高雄市政的付出,您在招商及市政規劃上是一位非常盡心盡力且有能力的副市長,這點無庸置疑。
不過在這次的高雄機廠開發案,我身為文資保存的倡議者,先前曾表態關於此案與您持不同的看法,原因自然非屬您所言中過於理想主義的保存倡議,事實上我也認同高雄機廠應該適度導入開發及活化,為鳳山中城計畫帶來更多可能。
但是在副市長您前幾日公告的新版計畫中,卻是以棋盤式的道路規劃劃開高雄機廠,且附圖顯示既有的客車工廠、貨車工廠及裝配廠等空間都將牴觸道路用地,而棋盤式道路也將嚴重破壞既有鐵道紋理。在此規劃中,我看不到任何具體上的歷史紋理保存方式。
誠如副市長您所言,都市計畫審議機制的精神即在於公開透明的對話,讓多元意見得以平等紛陳。也盼在後續計畫修正的過程中,能導入更多公民參與的環節,透過公眾的參與,一起為高雄機廠共創美好的未來藍圖。

2019年國發會的「高雄機廠遷建潮州及原有廠址開發計畫」版本。(取自「港都文史百景」臉書)

(圖為2019年7月時規劃的高雄機廠開發計畫,廠區舊建築及既有鐵道紋理大致上皆可保存,站在文資保存的角度而言,這是個很不錯的規劃。)
 
詹造川先生說: 
從103年開始走,好不容易在108年有個比較好的方案,結果讓你推翻,真的很厲害耶!而且你自己明查暗訪,找你覺得可以的團體,忽視公民還有之前陳情的意見,社會對話在哪?有這前車之鑑叫我們怎麼信你會好好尊重民意?
 
台北大學廖桂賢老師更在2022/5/11寫下這樣的字眼[歷史紋理的劊子手]
以都市規劃之名,全面剷除基地上歷史紋理,絕對是暴力無誤,這在國內外稍具水準的規劃設計學院中,是會被老師批地體無完敷的規劃手法。但可悲的是,台灣北高兩市的規劃官僚,即便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了,卻仍熱衷此道,持續擁抱上世紀落伍的規劃方式,毫無與國際主流規劃思維接軌之企圖。這,大概跟林欽榮脫不了關係。
一直官運甚佳的林欽榮,絕對是施行都市規劃暴力的「個中翹楚」。對人施暴,是要負刑責的,但對歷史紋理施暴,直接導致歷史空間消失,間接導致民眾因區段徵收被迫遷,卻不會有任何事,還會被長官認為有魄力,於是一路官運亨通,得以在各處繼續施暴。
爭議極大的南鐵東移、台知園區開發案(原為璞玉計畫),過去都是由林欽榮主導。林欽榮在柯文哲第一任市長任期,擔任台北市副市長期間,主導社子島開發計畫,搭配很懂「建築物」設計的都發局長林洲民,所生出來的規劃方案,把社子島當成白紙一張,全面抹除社子島的百年聚落紋理。當時,林欽榮還身兼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的主席,球員兼裁判,在不顧有反對聲音的情況下,通過一個暴力的都市計畫。然後,林欽榮拍拍屁股離開台北市,那個他主導的所謂「生態社子島」暴力方案,今天仍凌遲著社子島人。
現在,林欽榮在高雄市當副市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果然又對歷史紋理施暴。這一次,被施暴的對象是台鐵的高雄機廠,不管台鐵機場原本什麼模樣,硬是被畫上平直的道路。看看這張規劃圖,台灣鐵道文化專家洪致文形容地很精準,這樣的規劃是將高雄機廠「大卸八塊」(相關報導請見留言)。在這個案子中,林欽榮一樣球員兼裁判,身兼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的主席,通過這個爭議重重的案子。
看到林欽榮持續以都市規劃之名,破壞台灣各地的歷史紋理,令人心痛又氣憤。把規劃區域當白紙,是極為偷懶、絕不專業的規劃手法。幾十年來,台灣許多都市計畫就這樣被輕率、不負責任地畫出來,只為了實現規劃者個人的空間形式美學。更糟的是,這會讓許多人以為:都市計劃不過如此,不過就是畫棋盤格就好,且容積還可以依地主財團之需求調整。都市計劃之專業性,蕩然無存!
林欽榮可以在台灣遂行其個人規劃構想,滿足其做大計畫之野心和成就感,顯然是因為這種暴力規劃術頗能投長官所好,可滿足市長需在任內有政績之需求。然而,都市規劃豈能如此輕率、暴力操作?!一個好的都市規劃,對於基地脈絡的充足了解,是基本功。真正厲害、精彩的空間規劃,是能夠新舊共存共榮,甚至以新凸顯舊紋理之價值,留下那些可以反應歷史、社會、文化、環境、生態價值的紋理。
這樣的規劃,困難從來就不在於技術,只是需要時間,需要有「心」:要看到活生生的人、要尊重歷史。都市規劃,絕不能只關注空間形式美學。而林欽榮之流的規劃官僚,顯然不是著眼社會服務,而是長官服務,亦或是,根本沒能體認都市規劃的本質?於是,這些有許多實務經驗的官僚,明明根不上規劃思維的時代潮流,卻被長官誤以為因爲有多年實務經驗,所以很專業。然而,其真正的專業不在於創造宜居、永續的都市環境,而在於有效率地開發土地。後者,絕不等於前者,且在台灣,已經形成一種特有的人為「災害」。
最糟糕的是,搞不清楚狀況的長官,往往也以為砍掉重練式的都市計劃,才是專業。台灣什麼時候才能拋棄這些以專業之名、實為歷史紋理劊子手的規劃官僚?
 
這樣的討論如何產生交集?是非之外,還有甚麼?
 
如果有人是劊子手,那麼批評者是大善人嗎?這樣的對話要在甚麼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交集?所謂歷史紋理是甚麼?幾十年的光景?還是幾百年的地景?
 
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說台灣工業遺產保存有三階段,首先是「閒置空間再利用」,覺得建物、倉庫拆了很可惜,留了又不知道怎麼辦,就先留下來或修好,賦予新的機能跟任務或再利用,華山跟松菸就是典型例子,但其實這對城市跟國家,只是殼沒有靈魂。

第二階段「工業遺產1.0」概念,因為不希望保留的建物是沒有靈魂空殼,就把裡面機具凍結式保存,但其實就是木乃伊式保存,靈魂被留下來但沒有生命,台糖很多工廠就是如此。

第三階段則進入「工業遺產2.0」,留下廠房跟機具後,梳理文化歷史脈絡,將故事、人物,抓出精隨後給它未來、延續生命,台北機廠就是,從修火車轉型成科普教育。

「舊廠不可能再修火車,但我們應該賦予新的生命」。洪致文說,好好運用其機具、廠房、文化歷史內涵,尤其是貨車工廠,「不是回到閒置空間再利用這老路,這是很過時都市開發的方式」。

洪致文說,對高厰期許,至少要留一棟象徵性的建築下來,保留像貨車工廠,做到工業遺產2.0,其他廠房要閒置空間再利用或是開發,依照高雄市、台鐵開發計畫是可以的,但不要抹去式開發。

不具名鐵道專家也說,台北機厰已經全區保留,高厰不用如此,保存核心區建築跟鐵道就好,強度不用太強。

根據洪老師的講法,廠區規劃切入點應該放在工業遺址2.0,而不是停留在閒置空間或凍結式保存,這樣的作法,台鐵認同嗎?台鐵同意嗎?或者說,這樣的做法,高雄市政府做得到嗎?誰做得到?在甚麼樣的預算或者財務基礎下?吸引甚麼樣的人力資源? 換個角度看,這個廠區的外部(鳳山、前鎮等地)?這個運作四十多年的封閉型維修廠區,打開後,如何變成這個地區的一部分?還是要繼續自成一格,延續原來的鐵路相關設施? 這樣的規劃選項討論,會因此背離廖老師與洪老師的觀點嗎?

前身、今世、未來,基地論與地區論之別

到目前為止,整個討論焦點似乎只放在32公頃維修機廠,身為規劃者,我不禁好奇:

這塊土地的前身是甚麼?荒地?還是農田?台鐵局當初的區位選址有問過在地人嗎?他們同意台鐵在此設置維修機廠嗎?這麼多年來,地方人對台鐵的存在,有何正反意見? 這是其一。

這處台鐵局用了46年的維修機廠,多年來做了甚麼?那些人在此進出? 高雄人多嗎?在地人多嗎?這處廠區有何具體事蹟可以跟常民社會連結?或者跟"鐵道迷"連結?這些線索是設備導向、物件導向,還是具備空間價值? 這是其二。

這處維修機廠停用後,多數廠區設備是否直接搬到潮州新廠繼續運作,還是有遺留部分老舊設備在現場?這些留下來的設施具備不可複製性嗎?具備空間獨特性嗎?具備在地空間紋理記憶、特殊地價價值嗎? 這是其三。

當所謂的都市規劃或者工業遺址討論只聚焦在特定主題,不規則狀VS八塊,閒置空間VS 新生命,這樣的對比性討論真的有尊重機廠所在地的居民與紋理嗎?或者說,機廠外部空間、外部變化、外部期待難道不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嗎?

這裡的劊子手有可能是另一方的天使,兩者可能互斥,也可能互補,當討論的光環限縮到價值與意識形態之爭,很多的可能性可能不易出現,甚至受到壓抑。

天才與白痴是天差地,還是一念之間?

衷心期待各方靜下心來,別只看到一塊地的切割方式,視野大一點、對地方謙卑一點,否則議題失焦了,基地變調、地方發展租界化,外來的和尚繼續回家念經,誰受害呢?

imag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規劃理論 規劃倫理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