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背景資料

根據台中市環保局2019年9月專案報告,臺中市水肥資源處理中心原為水肥處理廠,1976年啟用,2008年改建為「臺中市水肥資源處理中心」,並拆除所有污水處理單元、功能等設備及槽體,作為台中市污水下水道系統涵蓋範圍以外家戶化糞池水肥納管至污水下水道系統之前處理場所, 為臺中縣市合併後僅有的一座水肥處理中心,每年委託專業廠商進行操作維護管理,投入之水肥經簡易前處理後經專管送到福田水資源回收中心中間處置。算一算已經46年了。

水肥處理廠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補助改建,於2008年完工,以水肥投入口之前處理技術為主體設計,採用自動化控制及警報系統運作控制運轉及營運的穩定性,同時也兼顧維持周遭環境品質。該廠設計前處理量為每日500公噸(24 小時運轉),惟因附近居民陳情,經協調開放時間為 08:15~15:30 且不能24小時操作。水肥前處理後經專管送到福田水資源回收中心中間處置。

水肥廠近年來每年進出車次約在1.4萬輛次,每年處理水肥約9萬公噸,換算下來,每天大概進出車輛超過50部,每日處理量低於300公噸,遠低於每日500公噸設計處理量。

問題點

2010年台中縣市合併前,臺中市水肥平均每年進廠量約為5萬6,000噸, 自縣市合併後,水肥年平均廠場量逐漸上升至9萬噸,大量水肥致使水肥處理廠現有前處理設備日益呈現超出處理負荷之情形。

隨著都市開發建設,水肥處理廠所在地(南屯區),由原本遠離市中心發展至今已成為人口、民宅密集度高之衛星市中心,雖然進行半密閉廠房設計及導入除臭設備,嫌惡之觀感無法避免。 另水肥處理廠營運收受水肥車輛排隊、進出產生之觀感問題以及洩肥作業、操作處理時所衍生出之異味問題,也逐漸受到附近居民重視。水肥廠每天收入代處理費約在一千五百萬元上下,鄰里回饋金逐年調高到六百萬元上下。

所在土地

南屯水肥處理廠位於台中市南屯區豐富段84地號土地,面積約1.13公頃,住址為台中市南屯區永春東路一號,管理者為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係屬1995年2月15日84府工都字第16274號函發布 「變更臺中都市計畫(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干城地區道路系統除外) 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說明書」之機 89(機關用地)係指定供市政相關機構使用,並領有臺中市政府核發2006年1297號建造執照及領有97府都建使字第00001號使用執照作為水肥廠辦公室。

此處機關用地上有大興里里民活動中心及移民署辦公室,面精誠南路側尚有未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現況為餐廳及停車場。

換句話說,這是一處台中市政府多年來便宜行事的機關用地。

image

image

環保局自我設限的解決方案

因停止營運水肥處理廠事涉台中市水肥處理之整體規劃、 環保設施用地取得與興建、台中市政府整體預算之投資分配規劃及水肥回饋金制度等面向,其影響民生甚鉅,故現況尚無法停止營運本市水肥處理廠,然環保局將依短中長期規劃執行,先採行區域分流來減低對當地環境負荷,並妥善處理本市水肥,亦將繼續尋找適宜環保用地進行長期遷廠規劃,期達到民眾、政府與環境三贏之目標。

其他可行方案

1. 利用部分機關用地設置環保設施,多年來沒有調整,顯然有失職之虞。此處機關用地所在區位已經不是都市邊緣區,此類設施存在的正當性受到很大的挑戰。

2. 現址周邊環境以住商為主,多年來已經有明顯變化,水肥廠繼續存在的正當性在在快速消失中。地區居民要求遷建有其正當性,遷建後的土地利用至今沒有好好討論,包括未徵收機關用地如何還地於民,應該一併納入考量。

3. 水肥處理廠在全市完成汙水處理系統前有存在必要,選定合理區位設置新的水肥廠顯有其必要。

4. NIMBY設施人人拒絕,未來水肥場規劃設計必須跳脫單一目的思維,以複合型設施爭取民眾認同,例如與汙水處理廠、滯洪池、公園綠地等寧適性設施共構。新的水肥場更要兼具環境教育功能,畢竟這是來自人類的排放物,如何排放處理也是重要環境教育內容。

5. 評估中的大里夏田產業園區預定地設有汙水處理設施,只是規模太小(1.59公頃),應該考慮擴大範圍,並且設置綠色圍籬設施,有效阻隔水肥廠的外部性。

image

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只交給環保單位來扛責任,顯然事情不會有太大進展,能拖就拖。

為今之計,提升議題的重要性,結合水利、環保、建設、都發及環境教育單位,同步規劃現有土地轉型再利用,考慮變更部分機關用地籌措新設施的財源,並且利用此一擴大複合性汙染防治設施作為夏田產業專區的明星設施換取更多居民及產業界的認同。在新型態產業園區設置新一代污染防治設施,何樂不為?

最後,提醒各界,此案實不必淪為台中縣市鄰避性設施互推皮球的代表作,往正面思考,夏田產業園區長期有汙染排放問題,此一複合性設施的興辦不但有助該地區形象提升及汙染防治,對進行中的環評及都市計畫審議也有絕對正面效益,值得各界重視。

 

 

 

arrow
arrow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