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台灣離島,早年綠島的對外交通,是以人力風帆舢舨船作為交通工具,從火燒島搖到加走灣(今長濱鄉長濱)、成廣澳(今成功鎮小港)、八里芒(今東河鄉興昌村)、都蘭(今東河鄉都蘭村)、卑南(今臺東市),大約都需要一整天的時間。因為。舢舨船小,容易受到天候的影響,海上航行是一件艱苦的事。
顯然海運發展對綠島發展、演化有高度影響。
演化過程
日治初期,有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經營臺灣沿岸航線,1,500噸級長春號定期停靠卑南(今臺東市)和火燒島,但當時卑南和火燒島都沒有港口,大船需停泊在離岸近的海面上,再以舢舨接駁人和貨物上岸,單程航行時間約需3小時。起先是每個月一次,1904年(明治37年)6月起,改為每個月二次。後來雖然日期、迴線有變,但基本上火燒島有船入港還是每個月二次。1942年(昭和17年)2月起,臺灣沿岸路線六線改由南日本汽船株式會社經營,改以50噸級船一艘,行駛於新港─臺東─火燒島─紅頭嶼之間,一年總航次50回。
二次大戰期間,定期船高砂號被美軍炸沈於烏石仔(綠島機場跑道外側),交通只能靠民間機動漁船兼營來維持。戰後初期,綠島和新港之間(臺東無港)的交通,據田貴寶先生口述,主要依靠人力帆船兼營,朝發夕至,時間相當長。後來有機動漁船兼營,來往一趟約需5小時。由於臺東無港,機動漁船都是錨泊於寶桑口,再以舢舨接駁客貨上岸。
1950年4月,台灣省政府派專輪定期航行高花、基花二線,高花線班輪順靠蘭嶼、綠島、臺東、新港,以解決臺東縣二離島鄉之交通問題。1950年新生訓導處成立,由於運補關係,軍方購一艘50噸「綠島一號」作搬運船,但冬季常發生意外,改由「美雄輪」定期班輪運補。1951年11月,固定租船「新生號」,不定期航行新港、綠島間,同時協助綠島對外的客貨交通。據成功鎮耆老王河盛先生口述,當時「新生號」以新港為基地(寄港地),新生的家屬要到綠島會客時,都是先到新港,等待船班出發。新生獲釋時,也是送到新港,所以有一陣子,新港街上人來人往,相當熱鬧。
1954年5月底,台灣省交通處核准綠島鄉漁船新年豐等7艘,得兼營客貨運輸。1959年9月,新港郵局經營的80噸鐵殼郵遞船「郵凱輪」航行於新港和綠島、蘭嶼間,載送郵件、兼營客運,兩年後因營運欠佳,郵政管理局宣布停航,後來撥給臺東縣政府經營,1962年颱風期間被大浪打到富岡沙灘擱淺,隨後解體。這段時間,由綠指部以向民間租用的補給船「金星福」和「順航」支援航運。
台東縣伽藍漁港(即今日的富岡漁港)於1958年闢建完成,1984年完成港口改善,1993年始擴建完成。1962年11月臺東縣政府以「東光輪」航行富岡和綠島之間,1968年東光輪在富岡漁港觸礁而解體,1968年至1971年,另有機動漁船「豐榮號」和「六號基興」航行綠島、蘭嶼、新港、富岡和大武之間。1969年臺東縣政府「蘭嶼輪」啟航,5年後因地方日趨繁榮,客貨運量大增,再建造「新蘭嶼輪」,都是客貨兩用。
1989年6月長安輪啟航,稍後占岸輪也增闢富岡-綠島航線。1990年綠島風景特定區由東管處接管;1992年龍鴻航運的吉龍鴻貨輪啟航,稍後新發航運跟進。
1995年龍鴻航運投資龍豪快輪(後改名新龍豪),重130噸,可搭乘195人,速度高達每小時34節,所以臺東綠島之間航程,單趟最快只需30分鐘,客輪從此走入一個新紀元。
1999年1月底臺東縣政府的蘭嶼輪停航,新蘭嶼輪於2000年退役。1999年綠島之星客輪啟航,航行臺東綠島之間的客輪,其餘包括:金星3號、綠島之星2號、凱旋1號、凱旋2號、天王星等。[1]
根據花蓮港務局資料,目前航行於本島與綠島間的聯營客輪包括:帆利的凱旋一二號、龍鴻的綠島之星一二號、新發(大發)的金星3號、恆星號及長杰航運天王星等共七艘船。其中帆利的老闆明年也要競選綠島鄉長,看起來航運興衰與綠島發展的關係會更緊密的結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