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年農業、五十年都市化: 台中

從已出土遺址古物研判,台中縣市的開發史早在四五千年即開展,但是比較有紀錄的史料則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比較明朗些。台灣由南而北的開發模式顯示,渡過大肚溪的港口處,也就是今日的大肚區與烏日區附近應該是台中平原較早開發的地區,進入台中平原後,擁有豐沛水源的大甲溪流域開發則從石岡與豐原地區起頭,直到19世紀末,台中平原已經在農業灌溉系統的支援下,形成數量不少的農村聚落與地區小型交易中心,大肚、南屯、東勢、豐原、清水、大甲等地區皆有數量可觀的農業聚落,甚至梧棲龍井附近也出現具規模的漁港貿易圈。

然而,台中成為都市則要從清國末年的台灣省城奠定下的基礎說起,日本人在此基礎上,沒有選擇彰化作為中部行政與軍事中心,反而沿用台灣省城附近的東大墩作為中台灣交通與統治中心,台中火車站與台中州廳是兩個最重要的地標代表,台中也從1900年起陸續在都市計畫的框架下,進行有限的都市化,學校、自來水、糖廠與酒廠等設施的出現,不但提供了都市就業機會,也創造的停留都市生活的基礎設施,包括戲院與餐廳等。

這樣的台中持續了將近80年,直到1978年高速公路開通,1986年台中市都是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才將整個台中市納入都市計畫範圍,周邊的鄉鎮市則維持衛星市鎮的定位,形成單一大核心的都會區格局。一到六期重劃區原則上以舊市區為核心區,唯一例外是第五期大墩重劃區,明顯趨近中港交流道,種下都市擴張的先驅。

跨出都市設計制度第一步: 1989年干城細部計畫

略晚於台北市信義計畫區,台中市都市設計規範始於1989年陸續擬定的細部計畫,第一處實驗場域在干城營區,審議案是公有停車場。第二處實驗場域是1992年完成重劃工程的新市政中心專用區。30年下來,台中市已經累積了上千件都市設計作品,遍布台中市各大角落,包括台中新車站等各類公有建築以及大小不一的私人開發案。\

整體而言,都市設計制度的確在台中市地景創造產生不小的影響,開放空間、友善行人動線、建築造型、屋頂綠化、街道家具、公共藝術、垂直綠化、無障礙空間等介面皆有突破性進展,甚至創造了不少令人稱羨的建築個案。近年來更出現了未建築空地綠美化的設計案,成為網拍據點。

完整的都市設計區: 七期新市政中心專用區

台中市都市設計的實驗基地在新市政中心,從921大地震前的保守開發到2005年宣布新市政大樓動工後帶動的豪宅風,30年下來,108公頃的新市政中心已經完成65件住宅社區及14件商業大樓,作為全區適用都市設計審議的場域,新市政中心幾乎等於台中市都市設計成敗的戰場。65件住宅案中超過一半是新古典風,不知情的外國人來到此區還以為是博物館區,視覺有點錯亂。為什麼如此呢?都市設計審議可以擋下這樣的鄉愿作法嗎?答案很清楚,市場至上,消費者喜歡,誰能擋。

所以說,新市政中心都市設計把關有成功嗎?有,看看新市政中心的夜間燈光與景觀植栽,非居民應該可以強烈感受到本區的綠意與退縮空間。失敗嗎?有,只要走過幾間房子,沒有人會說這是無障礙、友善的行人環境。

下一個戰場在那裏?

有人會說水湳經貿園區,這個254公頃新開發區的中間夾著67公頃中央公園,外加圖書館、美術館、電影中心、水資中心、智慧營運中心及會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設,照理說應該會吸引高品質建案在此生根,可是也有人說,當一個新開發區的地價還沒啟動就已經炒到一坪上看兩百多萬元,任何的設計空間已經被地價綁死了,可能出現的建案應該也是多數台中人付不起的家,何來戰場可言呢?

有沒有可能是捷運車站周邊?東勢大埔客家風情?大車站計畫周邊?高鐵特區?這幾年因為快速道路通車而快速改變中的東台中: 太平與大里,有沒有可能在都市設計機制引導下,產生令人驚艷、價錢合理的開發案?

30年回顧與未來展望

對開發商而言,都市設計制度的推行帶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要求增加、品質提高。

透過都市設計審議,具備公共利益的要求項目顯然增加了不少。舉凡,綠美化開放空間、退縮空間、開放空間、合理動線、屋頂綠化、垂直綠化、造型合宜等規範對很多開發商而言,在商言商、能省則省,這些規定是多的,當然會有抗力,多了規定,其實有形中也提高了建案的品質,甚至連帶影響周邊環境,這是都市設計制度不可抹滅的貢獻。

但是,品質增加是否等於豪宅與排除性開發?這是過去很少問的問題,很多建商為了因應市場變動,會在通過後提出變更設計,有些變更案幾乎與原案一百八十度轉彎,可是在最小面積80-100平方公尺的限制下,有一點可以確定: 台中市都市設計制度不鼓勵小單元開發,這個盲點其實是自我設限。

在特定地區針對開發單元之最小面積設限等於排除這類空間在特定地區出現的機會,抑制可能的創意,也具備排除性exclusionary,實宜三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