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原住民志學部落聚會所興建計畫,因為涉及0.25公頃農業區土地變更,引動了大家對這處特定區計畫的好奇。機關用地、文小、文中用地旁邊明明有道路、聚落,卻全部是農業區,不禁好奇,當初規畫者想甚麼?當初的土地使用現況調查沒看到這些聚落與學校嗎?平和國中早於1968年就存在,學區服務範圍就是鄰近聚落居民,怎麼會全區農業區?

學校用地、機關用地、既有聚落全部位在農業區,田中央,這是甚麼樣的規劃佈局?有妥協之處嗎?

image

東華大學特定區計畫怎麼來的?何去何從?

這是一處2001年發布實施 、企圖心很強的特定區計畫,面積很大,將近四千公頃,3,945公頃,計畫人口7萬人 (原本設定10萬人)。算一算21歲了,區內住工商使用分區明顯空空蕩蕩,農業區反而聚集若干明顯聚落。

計畫區內農業區、河川區及保護區面積加起來將近3,450公頃,佔計畫區86%,留下14%土地,約511公頃都市發展用地來容納大學城、原民住人口及必要公共設施。

合理嗎?有理想性嗎?這些農業區及保護區土地有何特定目的嗎?一個諾大的都市計畫區卻只畫設14%都市發展用地,本質上屬於限制性特定區,既然是大學城,怎麼計畫屬性會變成限制性計畫?令人不解。

其次,計劃書載明,88公頃住宅區,一所文中、三所文小(鄰里單元),怎麼會撐出7萬計畫人口特區?這是將大學人口併入計算的概念嗎?還是這裡是高密度居住區?

從其漠視既有聚落的規畫手法來看,這是一處荒謬、互相矛盾、不顧在地的特定區計畫,從一開始就註定命運坎坷。

image

東華大學: 大學城,還是大學租界?

東華大學於1994年7月1日正式成立,被譽為花東縱谷裡的學術殿堂,從無到有,篳路藍縷,一磚一瓦的把學校從甘蔗田與芒草花叢裡建設起來,除為臺灣培育高等教育人才外,更肩負發展臺灣東岸之責。作為東部第一所綜合大學,於成立迄今,皆審慎而周延的規畫與進行校園建設及系所發展,2004年與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設立海洋科學學院,增加了屏東校區。2008年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期在民風純樸、天然及人文資源豐富的花蓮,發揮多元化的教育功能,提昇臺灣東部學術及文化水準,發揮產學合作機制,成為「大學城」與「科學城」於一體的雙城大學,朝向成為國際性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目前共有三個校區:壽豐校區、美崙校區與屏東校區,各有發展目標及任務。

壽豐校區座落在花東縱谷平原上的壽豐鄉,面積達251公頃,地勢寬廣平坦,空氣清新,景色秀麗宜人,適合學術研究與生活的優良環境,為本校主要的教學研究活動重心。

東華學生人口大約一萬人,這樣的學生數量可以支撐一個大學城嗎?看起來不像,因為超過一半的學生住在校內自有宿舍,外溢出來的居住需求約1/4學生人口數。

由此觀之,這比較像是大學租界,多數學生活動在校內滿足,而非大學城。或者說,鄰近的鄉鎮也很難配合改造,變身大學城的一份子。

image

當大學走入特定區?夢想特區,還是變調狂想曲?

先有東華大學,後有大學特定區,特定區是為了大學而存在的大學城計畫嗎?還是只是為了大學校地?走了20年,特定區人口不及5000人,且呈現持續緩降現象,加上大學人口不及1.6萬人。

試問,在一個人口不及兩萬人的壽豐鄉硬塞入一個計畫人口10萬人的都市計畫,當初的規劃者想甚麼?東華大學來到壽豐鄉已經20年了,該地區人口竟然不升反降,這又說明了甚麼?

image

這是誰的大學城?跟原來的原民部落文化、花東縱谷文化、花東鐵路、太平洋文化有何關係?

image

看看大學與新設車站專用區中間的徒步廣場系統,這裡是那裏?

花蓮?還是羅馬?規劃者想甚麼?忽略了甚麼?這是誰的大學城?

校園導覽平面圖

我們應該好好找一找,這是誰主導的計畫?花蓮縣政府真的願意認帳嗎?東華大學校方對周邊環境改造有責任嗎?農業區上的既有聚落人口,有納入未來發展考量嗎?

這樣大學校園,規劃者與設計者是否與師生有過嚴肅的對話,這是百年大學格局,還是一廂情願的設計藍圖?規劃者對執行端的一切,難道不用負責嗎?後續規劃檢討,有可能推翻一切,回到原點嗎?

改天應該好好調查一下。

 

arrow
arrow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