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土地使用計畫:做甚麼?

每年都會有一批新的規劃學生,透過正式土地使用規劃課程,進入空間規劃領域的殿堂。

只是,這門課應該上甚麼?怎麼上?本土教材何時出現? 問題似乎遠比答案清楚。但是國內外規畫界應該有一共識:規劃的目的之一是創造公共設施為大眾所用。至於甚麼是公共設施,甚至甚麼是具備公共價值的使用分區等,國內外應該有不少差異。

個別地主擁有個別土地(lot),能做甚麼與想做甚麼,有時候很一致,人家畫甚麼,就跟著做即可。總是有那麼一群人,偏偏不喜歡人家預先劃定的內容,總想透過變更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完成自己想要的內容。

不管如何,地主對自己土地的認知應該是清楚的,這種認知可能包括預期可交換的價值及當下可使用的價值,兩種價值可能合一,也可能互相衝突。只是面對一大片範圍土地,眾多地主間可能很難取得一定的共識,至少在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共識更難得。比如說,需不需要道路?如果需要,要畫在誰的土地上?

也因為如何,都市土地使用計畫者面對的難題是,如何圈定合理計畫範圍,設定合理發展量,滿足未來人口與環境需求。

四大步驟: 讀說寫作 RTPI

Reading 既然要學習做計劃,第一個步驟當然是先模仿,學習閱讀他人的作品,從中學習基本項目,進而找到製作計畫的基本能力。計畫如何閱讀呢?有沒有捷徑?我猜應該沒有,有一點很確定,如果可以再進入規畫細節前,就能完成此項訓練,應該對後續學習有很大幫助。由大而小,才能看到小處的重要性與個別定位。

Telling 閱讀計畫之外,如果可以增加解說計畫的能力,原本看似靜態的計畫就可以活起來,土地上有人,有房子,有歷史,有河川、有農田,說故事就是組裝不同元素的訓練,談計劃區背景,探索計畫者理想與困難處,一本計畫書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說出來,端看學習者如何挑選與組裝。

Planning 懂得閱讀與說書,接下來就是實際的寫作,計畫書的製作需要完成一些必要性項目,且有一定的流程可供依循,到了此階段,規劃者並不孤單,因為有很多單位會有意見,經濟發展、教育、交通、建設、地政,甚至醫療、勞工、社會等單位可能皆有用地需求,也可能受到不同強度土地使用、人口增減與產業發展類型的影響,必須有所因應,例如新增或者減少學校用地,新闢計畫道路等。

Implementing 計劃做完了,事情才開始。因為計劃自己沒有腳,必須透過外力、權責單位的推動才能落實,包括公共設施用地的取得,各種類型使用分區的使用管理與建築行為,如果計畫者沒能跟上開發建設腳步,計畫就真的只是存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你畫你的,我做我的,互相討厭,一事無成。

操作流程之外: 新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傳統規劃已經走了數十年,生產的計畫書早已汗牛充棟,一代又一代的規劃者與承辦,即使有好的交接與傳承,計畫還是永遠趕不上變化,遑論新的知識學門:永續發展、智慧城市、都市再生、韌性城市等概念,對新的計畫及既有計畫的檢討皆有實質助益,不能被忽略。只是,如何應用,利弊權衡,這又是規劃者另一門功課,終身學習不可得。

更重要的,城市永遠存在,計畫的完成並不代表工作的完成,反之,工作才正要開始。日復一日,生生不息,規畫者的學習永無止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