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個台中人少問,且歷史線索不足的問題,主要原因在於,台灣作為清朝時期偏遠地區,我們只知道有多人考取科舉功名,到中國本土當官。只是,歷史書沒提到的是,這些人是如何跋山涉水,經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最後到達北京城取得功名。

這是一個有趣的發問,在18/19世紀,台灣本島的交通條件其實並不好,南北人員交流如何進行,想起來還真令人頭大。1697年來到台灣的郁永河說明了一切。

郁永河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自府城(臺南)出發,隨行給役者凡五十五人,他乘著犢車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和麻豆社,見識到府城附近土著聚落的改變。接著他由半線社到大肚社、牛罵社,渡過大甲溪,到達宛里社。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記道:「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實這就已觀察出大甲溪是當時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另一分界。從竹塹社到南崁社的路途中,他吃盡了苦頭,沿路未見一人一屋,感到當地「非人類所宜至也」。亦即反映出十七世紀新竹一帶未開發的景觀。到達淡水社以後,郁永河遂在關渡附近暫居數月,上山考察硫磺礦穴,歷經茅棘,發現各地多為森林的原始景觀。前後花了九個月時間。

 

台灣人如何參與科舉制度?

台灣人當然要先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取得入學的資格,才有進一步取得考試的權利。試問,住在台中、彰化的人如何啟動這項大工程?先到台南府城考試嗎?然後呢?在台南繼續念書苦讀,然後如何到福建省會參與鄉試?鄉試沒過的,回家吃自己?還是留在當地繼續苦讀?通過的,如何進一步到北京參加殿試?

想想也真辛苦,這是有錢人找苦受?還是沒錢人翻身的唯一機會?沒錢怎麼上路?怎麼稱到功名到位?

台中人與科舉考試

樹仔腳的林家有此紀錄,1893年考入台灣縣學為生員,這個縣學在那裏?林耀亭先生也算倒楣,好不容易考取入學資格了,結果日本人就來了,害他沒能取得功名。不知道,林家後代如何記錄這段歷史,有機會真想聽聽來自他們家族後代的寫實。個人甚至幻想,他們家族創立的樹德工專(修平科大)難道對此問題,沒有任何好奇嗎?

1893年的考試會是台中省城考棚唯一的一次嗎?小歷史與大歷史? 由小觀大,我們如何連自己是誰也講不清楚,如何共享大歷史的點滴呢?

 

林耀亭 1868—1936

乳名炳煌,又名聯輝,字耀亭,號守拙,後以字行,家有府第曰「樹德居」,乃別署樹德居士,屋號璧堂,臺中廳藍興堡樹仔腳庄(今臺中市西南)人。祖籍福建漳州平和。清同治七年十一月十日(1868年12月23日)生。幼於家塾松月書室從江登階、賴石村受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之學。光緒十九年(1893)以第十一名考入臺灣縣學為生員。日據時期,1897年被任為臺中辦務署參事,翌年被推薦為臺中公學校學務委員,督勵風教;1900年任樹仔腳區庄長;1901年為臺中地方法院囑託,次年八月授佩紳章;1903年冬任臺中農會地方委員;1910年任樹仔腳保正及保甲聯合會長;1915年任臺中中學創立委員;1917年任臺中區長,兼臺中市協議會員。此外尚兼任多種民間組織之職務,如臺中米穀中買商組合長、興業信用組合理事、禎祥拓殖株式會社監查役、厚生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長、臺中興農倡和會評議員、財產法人臺中市民館監事等等,不下十來種,蓋亦一殷實實業家也。生平致力地方建設,於教育尤為熱心。1936年(昭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病逝,年六十九。其學問淵博,善屬文,喜吟詠,1920年曾加入櫟社為社員。著有《松月書室吟草》二卷,為其哲嗣湯盤錄存,共收古近體詩五百餘首,1940年印行。(張子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