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麥協會 (U.S. Wheat Associates)
美國小麥種植者在二次大戰後產量大增,但是受限於沒有標準化的行銷系統,小麥農亟需新的方法改善小麥的行銷機會,在此前提下,多個州的小麥領導人創立了兩個區域性組織進行外銷市場開發協調工作: 大平原區小麥市場開發協會(The Great Plains Wheat Market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GPWMDA)及西部小麥協會(Western Wheat Associates, WWA)。
大平原區小麥市場開發協會(GPWMDA)於1958年成立,主要工作是促銷來自大平原小麥外銷。
西部小麥協會(WWA)成立於1959年4月,主要任務是擴大太平洋西北區小麥外銷的國際市場。歷經多年努力,西部小麥協會在亞洲成立六個服務處,分別為馬尼拉、東京、首爾、台北、新加坡及新德里。
體認到小麥市場已經轉型為全球化商品,兩個組織間的重疊功能,無助於不同等級小麥的行銷,兩個區域性組織在1980年合併成立一個更大型跨國性穀類促銷小麥組織,也就是今日的美國小麥協會(U.S. Wheat Associates, USW)。
美國小麥協會(USW)是美國農業部與美國麥農的合作機構。她的成立宗旨是 “Develop, maintain, and exp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to enhance wheat’s profitability for U.S. wheat producers and its value for their customers.”原有20個農業州參與其中,目前參與的農業州有17個: Arizona, California, Colorado, Idaho, Kansas, Maryland, Minnesota, Montana, Nebraska, North Carolina, North Dakota, Oklahoma, Oregon, South Dakota, Texas, Washington 及 Wyoming 等,Arkansas, Kentucky及Virginia三州已經退出協會的運作。
這些小麥農業會員州的麥農從生產小麥中依比例提出經費與美國農業部一起支持美國小麥協會各種計劃費用。美國小麥的種類有六種,硬紅春麥(Hard Red spring)、硬紅冬麥(Hard Red winter)、軟白麥(Soft white)、軟紅冬麥(Soft Red winter)、杜蘭麥(DURUM)以及硬白麥(Hard White wheat)等。美國小麥協會與美國各州的小麥研究機構,包括北達科塔州立大學、堪薩斯州立大學、華盛頓州立大學及蒙他那州立大學等,合作進行六種小麥品質的改進研究,使美國小麥的品質保持穩定的良好品質,供世界各國的麵食加工業界使用。
美國小麥協會是非營利的服務機構。所有的經費都是提供給世界各國的麵粉業界,麵食業界及麵食相關研究機構,為提升磨粉技術、麵食品質、麵食營養及麵食多樣化之研究。以及協助麵粉廠的技術人員,提升磨粉技術,專用麵粉的生產以及麵食加工技術的提昇等培訓課程。美國每年生產5、6千萬公噸的小麥,其中有一半的小麥是外銷。因此美國農業部對美國小麥的外銷品質有極為嚴密的品保制度,確保出口小麥的品質,美國小麥協會每年提供國內麵粉業界的老闆們、技術人員們到美國去了解此小麥品質保證的工作。
美國小麥協會的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旁的阿靈頓市,全球最高峰時期設有17個海外辦事處。除了華盛頓辦事處之外,還有西海岸波特蘭辦事處(West coast office)、墨西哥辦事處、南美洲辦事處、新加坡辦事處、菲律賓辦事處、日本辦事處、韓國辦事處、歐洲辦事處、莫斯科辦事處、中東辦事處、北非辦事處、奈及利亞辦事處、撒哈拉辦事處、香港辦事處、北京辦事處以及台灣辦事處等。提供服務的國家達100多國。
美國小麥協會目前維持13個國外分支機構,亞洲部分包括:北京、香港、台北、首爾、東京、新加坡、馬尼拉等7處,美洲有墨西哥市及智利聖地牙哥2處,非洲有南非開普敦、奈及利亞拉哥斯及摩洛哥卡薩布蘭卡等3處,歐洲有荷蘭鹿特丹1處。
美國小麥協會-台灣辦事處
美國小麥協會在台灣成立辦事處,開始於1966-67年間,係由原來的西部小麥協會(WWA)協助成立。
第一任的駐台辦事處代表為 Winn Tuttle 先生成立台灣辦事處,同時提供服務台灣麵粉業界。1969年由 George Wood 先生接任,成立麵食推廣會及南港烘焙訓練班,與麵粉公會一起從事台灣麵食及烘焙業的推廣工作。許耐德先生(Fred Schneider)於1972年接任駐台代表,繼續台灣麵食產業的推廣工作達八年之久。
美國小麥協會(USW)於1980年合併成立後,當年派任呂光泓先生接任USW-Taiwan台灣辦事處處長一職,呂處長服務時間長達24年,他任內歷經兩位副總裁(Ron Maas 及 Robert Bratland)一起協助麵粉公會前理事長,苗育秀理事長成立中華麵食研究所,提供台灣麵食及烘焙業之烘焙訓練、新產品研究開發,麵食加工技術服務及穀物化驗等工作。
呂光泓先生於2004年退休,由亞洲區技術主任盧榮錦先生升任處長,繼續為台灣麵粉業、烘焙業提供最佳服務。盧處長2016年退休後,新聘統一集團出身的陳伯元Boyuan Chen接任台灣辦事處處長。台灣辦事處在台北辦公室編制一位處長、一位技術人員、一位執行秘書及若干助理人員。
台灣每年平均進口139萬噸小麥,其中約86萬噸來自美國,兩國在小麥進口貿易關係相當緊密,鄰近的日本,每年約進口580萬噸小麥,228萬噸來自美國。南韓每年進口426萬噸,其中103萬噸來自美國,三國之間比較可以發現,台灣及日本與美國小麥市場的關係比較密切。
美國小麥協會台灣辦事處,1966年正信大樓(中山北路2段,原1925年興建之美國領事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