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彰化縣在清朝雍正時期設縣,至今297年,縣治所在彰化市舊城區位約以目前火車站周邊為主,後逐漸發展而呈現現行都市計畫區之範圍,而擴大都市計畫範圍內彰南路一帶之大竹庄亦為早期發展地區,昔為彰化市通往南投之重要通路,與大肚溪之間更為彰化市重要的稻米產區。1815年完成的新縣城磚城外圍長度將近3公里,城內面積約50公頃。

日本殖民期間,彰化市從1906年歷經市區改正計畫,原來的縣城結構逐漸受到破壞,包括連外道路興闢及1908年全線通車的彰化火車站及扇形車庫等為代表性作品。二次戰後初期,彰化市之行政位階原為8大省轄市之一,行政轄區包括彰化、彰西、彰南、大竹四區,彰化市政府設於彰南區。1950年台灣縣市行政區重新調整,原台中縣拆解為彰化縣、南投縣及彰化縣,設立彰化縣,彰化市改為縣轄市,並為彰化縣治所在地。此一行政位階之調整,影響彰化市之發展甚劇。

而今由於彰化市人口及居住腹地逐漸飽和,伴隨著彰興路開闢、彰南路拓寬、國道三號與中彰快速道路完工通車,以及鄰近高速鐵路台中車站等重大交通建設之都市發展因素,致使彰化市之發展明顯往東區之非都市土地擴張。中彰快速道路與彰興路、彰南路之交流道儼然開啟彰化市東區門戶,而既有之中山高速公路交流道則成為彰化市之西區門戶,兩大門戶帶動了彰化市歷史性的都市結構轉變。

1.日治時期

以衛生為考量,於台灣多處地區實行市街改正計畫,1906年彰化成為全台第四處進行市街改正計畫的地區,也是彰化都市計畫的開始,1938年完成彰化第二次市街改正計畫,並將範圍進行部分的擴張。

2.民國時期

台灣光復以後,國民政府於民國44年發布彰化市都市計畫,計畫年期為民國70年,計畫面積2,515公頃;後來為順應都市發展之需要修訂都市計畫,於民國59年發布實施彰化市修訂都市計畫,面積調整為1203.13公頃;後於民國75年與民國78年辦理公共設施專案通盤檢討;民國84年開始進行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於民國93年發布實施。第一次通盤檢討發布迄今共辦理4次個案變更。

影響彰化市區發展最重要的建設包括1960年華山路興闢,將原來都市計畫區內之縣城界線抹除,其次為1965年台化設廠,廠區面積逐年擴大為70餘公頃,自成一格。同一年建國科大前身建國商專設校,鄰近台化廠的彰化師範大學於1971年在現址轉型成立。

中彰001

隨著台中捷運綠線延伸線在彰化設站,大肚溪南北兩岸的高鐵特區逐漸成形。烏日副都心與北彰化副都心人口規模50萬人,因為大肚溪的阻隔,長期各自為鎮,也因為如此,彰化縣人口出現磁吸效應,人口往台中市集中的現象日益明顯。

中彰001是一個新的組合,將大肚溪南北兩岸,高鐵特定區及彰化以東擴大都市計畫區合在一起,變成一個三千公頃左右的河岸發展特區,配合每年兩千萬人次的高鐵人流及2020年底即將通車的綠線捷運及延伸線,創造一個兼具產業及住商功能的副都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