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會有麵粉工業實在是奇蹟,第一,台灣不是小麥主要產地,每年要進口上百萬公噸小麥原料。第二,幾十家麵粉廠的設備全部來自國外,幾乎沒有本地工業貢獻可言。第三,沒有小麥,沒有設備,結果台灣卻發展成亞洲地區麵粉消費大國,麵粉與米食的需求量幾乎相等。

麵粉工業基本上係由三個構面組成: 小麥、麵粉、蛋糕。

一級產業: 小麥

二級產業: 小麥加工成麵粉

三級產業: 麵粉相關產品加值應用

台灣是一個小麥產量極少島嶼,因為1950年代美援小麥支援,台灣逐漸變成一個小麥進口大國,且支撐幾十家小買加工麵粉廠的運作,麵粉的加工生產進一步在麵食推廣及烘焙業的支持下,變成一個麵粉主食大國。這是台灣麵粉工業發展史最值得紀錄的精華。

1. 小麥怎麼進入台灣

台灣從美澳加等國進口小麥,主要以美國小麥為主,幾乎每個月皆有船期從美國西北岸波特蘭港口將哥倫比亞河沿岸小麥送到台灣,算一算每年至少有上百萬公噸不同類型的高品質小麥進口到台灣,根據美國小麥協會統計,台灣應該是美國出口小麥第七大市場,每年進口幾十億元小麥。

2.  進口小麥進入台灣麵粉工廠

台灣在全盛時期有三十多家麵粉工廠,分布於北中南各地,桃園、台中與高雄是大宗。這些麵粉工廠負責將小麥研磨成不同類型的麵粉,一百公斤小麥大概可以磨出75公斤麵粉,每袋麵粉以22公斤為單位,每年產量超過4000萬包,每年產值超過百億元。

3. 麵粉進入再加工與家庭

透過經銷與代銷方式,不同類型麵粉成為烘焙業、麵包店、麵店的代工原料,蛋糕美食、鼎泰豐小籠包等,麵粉也會直接進入家庭,成為餐桌上菜肴來源,算一算麵粉的加值可能翻好幾倍,不知有沒有人推估其附加價值是否超過五百億元,或更多。

從戰後美援小麥到自由貿易階段,台灣麵粉工業已經走了70多年,展望未來,台灣有可能進一步成為優質麵粉的輸出國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麵粉主要由澱粉、蛋白質和礦物質組成,而所謂的「低筋」、「高筋」,指的就是蛋白質的含量,依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比例,加水後麵糰中的蛋白質會吸水膨脹,之後持續進行攪拌就會形成「麵筋」,麵筋具有彈性、延伸性和韌性,筋度愈高的麵粉加水後黏度愈高、不易鬆散,能夠用來製作不同的料理。

 

麵包實驗-不同筋性麵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