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台灣房地產界喜歡用的一張圖來凸顯房地產景氣與波段,50年來台灣房地產已經歷經五個階段,最後這一波已經撐了十多年,還在上揚中,高房價時代已經來很久了,與你我何干呢?

 

由景氣循環看台灣房市45年間五次循環@ 市隱:: 痞客邦::

回答這個問題不容易,從個體投資戶角度,買低賣高,才是正道,誰不希望投資可以獲利呢?從公共政策面呢?一方面政府及市場需要房價持續有溫度,重大建設才能推得動,民間投資才有意願,兩相結合,執政者才有業績,市場操作員才有話題。

但是,當部分地區的房價已經成為年輕人夢靨,已經產生一波又一波的排除性與剝奪效應,誰來理會呢?

有三個背景價值觀需要先釐清:

1. 高處不勝寒,追高者贏了裏子,誰要付出代價?

2. 年輕族群居住權與投資機會如何得到應有的重視。

3. 地價問題對房產業升級有何助力可言?

很多專業者呼籲水清才能促進產業升級,資訊透明公開才是王道,如果道理這麼簡單,為什麼不容易推動,阻力何在?

也有人嚴正指出,游資去化無路留入房地產、金融借貸稽核能力不足、頻繁交易等現象,導致房價居高不下,連帶影響下濾作用。

有背景、有問題,怎麼辦呢?我們可以找到合理、可行、適用不同區域的政策工具嗎?台灣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導致房地產市場停滯不前,人民財富縮水嗎?

都市更新附帶的容積獎勵只帶來些許地區環境改善表象,增加的供給甚至還推高房價,這種怪現象,誰能制衡?

新訂擴大都市計畫、甚至農地與鄉村區土地釋出,這種嘗試以量制價的作為,不管在產業用地面還是住商產品面,似乎沒有太大的效果。

交通建設與重大建設帶動房價上揚也在不部分地區出現疲態,軌道建設的跨域加值,更在部分地區成為炒地皮的元凶。

地價上揚似乎是不歸路,連帶影響的是,房產業技術與服務升級延遲,好房子等於貴的房子,便宜的房子等於不好的房子,這是那門子產業特質?誰敢檢討、誰敢挑戰?

幾個觀點

1. 房屋與土地仲介有存在必要嗎?這些本來應該界於買方與賣方之間的中介人,當他們已經明顯偏頗賣方、且無力於房價不合理拉抬制衡,仲介存在有何價值可言?

2. 同理推之,估價師還有客觀中立成分嗎?兩者的倫理觀及實務操作對高房價現象,只能隨波逐流嗎?

3. 與其一面倒接受炒房,政策面向有機會咬一大口,回饋需求者嗎?這是inclusionary內含性的精神。

4. 房產業有可能反撲囤地者,進而造就建築產業的升級嗎?尤其是,俗又大碗的好房子。

 

社會宅等於低租金?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