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逢甲大學六十歲了!

逢甲大學1958年成立第一屆董事會,進行創校籌備,1961年7月教育部核准招生,原校區在今中台科技大學內,1963年底遷出大坑,改到西屯農地上建立新校區,來來往往之間,依然一甲子。在過去60年間,逢甲大學歷經遷校西屯(1963)、增設福星校區(1980)、增設中科校區(2006)及擴大西屯校區(2018水湳校區)等過程,從一個小校區大學逐漸演化成中型規模校園。學生人數超過兩萬人。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逢甲創校至今總共有過九位校長,陳泮嶺、高信、張希哲(1918-2014)、廖英鳴(1912-2013)、楊濬中(1945-)、黃鎮台(1948-)、劉安之(1951-)、張保隆(1949-2014)、李秉乾(現任,2013-)、任期最短的是高信(1962.8-1963.1),只有幾個月,任期最長的是廖英鳴(1973-1988),只可惜,至今沒有一位校長是逢甲畢業生。(新增: 2022.8.1 逢甲大學第10任校長王葳繼任,她是逢甲發展史上第一位曾經在逢甲修讀碩士學位的校長)

創校60年間也有過七任董事長,蕭一山、高信、劉天祿、廖英鳴、何宜武、張仲明、高承恕,其中高信先生任期最長,同樣地,至今沒有一位董事長是逢甲校友。

台中市17所大學中,逢甲大學不是最老,卻是中台灣學生數最多的大學,更重要的,逢甲大學所在位置緊鄰台中市轉型關鍵位置: 水湳經貿園區及中部科學園區。

然而,一些多數人感興趣的校史問題,卻遲遲沒能在十多萬逢甲人身上找到太多線索與答案:

1. 為什麼取名逢甲?創辦人當時想甚麼?他們的辦學理念是甚麼? 60年來,這些想法被落實了嗎?

2. 為什麼高家兩代在逢甲呼風喚雨五十多年,無人能制衡? 是福還是禍? 

3. 逢甲精神是甚麼?逢甲的自明性何在?

逢甲大學官方網頁這麼介紹自己的校史:

1961年本校創建於臺中市北屯觀音山,兩年後(1963年)遷至西屯現址,1980年改制為大學。創校逾50年,規模漸備,校譽日隆,本校目前設有工、商、理、人文社會、資訊電機、建設、經營管理及金融等8個學院,計有33個學系(含不分系榮譽班)、4個獨立研究所、3個獨立博士班;共頒授57種學士學位、76種碩士學位及14種博士學位。全校大學部、碩博士班及在職進修學生逾2萬人,教職員工近2,200人,已培育出16萬名社會中堅,畢業生整體表現自2008年起每年均名列臺灣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前10名,顯示優質的逢甲畢業生一直是企業最愛的進用人才。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逢甲大學創辦人、重建人之爭

個人的存在從出生那一刻算起,對個人而言,父母親兩人是個人的創造者,培育下一代的成長也是父母親的天職。當然有人會說,生父養父一樣大,箇中道理,冷暖自知。學校亦然。

一所大學的存在當然要溯源到起始點,對逢甲人而言,這個問題似乎變的有點崎嶇、複雜。

從歷年爭議中可以發現,逢甲其實有兩組創辦人,

1. 第一組創辦人的創校作為導致當時剛創辦的逢甲工商學院差點夭折,也因為如此需要第二組創辦人在存亡之際,介入扛起逢甲工商學院生存下來的責任,

2. 第二組創辦人的名稱叫做: 重整人,從創辦到重整,逢甲人真的知道嗎? 這可能是問題癥結之所在。

根據可查詢的文獻,逢甲是這麼來的: 

1961年臺灣中部地方仕紳與丘念台(1894-1967)、楊亮功(1895-1992)、蕭一山(1902-1978)等人為紀念丘逢甲先生(1864-1912)創建逢甲學院,是台中市第八所大專院校,步台中科大、台中師院、中興大學、靜宜大學、東海大學、中國醫大、中山醫大之後,與國立體大同一年成立。

1961年2月,逢甲董事會正式奉准備案(1958年籌備期間已經先成立一屆董事會),董事為丘念台、楊亮功、蕭一山、凌鴻勛、陳泮嶺、賈士毅、相菊潭、藍文徵、邱樹森、李青雲、邱欽洲、陳會瑞、邱伯璘 (13人)。清史學者蕭一山(1902-1978)出任第一屆董事長,一年後辭職只任董事,改由原任校長(當時名稱為院長)的高信(1905-1993)先生出任第二任董事長,從此與逢甲淵源長達31年,直到他1993年去世。

逢甲第一任校長由北大土木系畢業的陳泮嶺(1892-1967)於1961年6月先行就任,可惜任期一年剛過,就因為學校招生出問題(董事疑似出賣學籍),改由高信於1962年8月接任第二任校長,結果幾個月後,1963年1月高信入閣僑務委員長後辭職校長,改聘為第二任董事長,第三任校長改由張希哲出任,等於逢甲創校前三年有過三任校長,張希哲(1918-2014)接任校長後才把校務發展穩定下來,一幹就是10年。之後,廖英鳴(1912-)接任校長,時間查達15年。高信、張希哲,廖英鳴,這三位過去在教育部的同事,就這樣掌握了逢甲校務將近30年。往好處想,穩定了軍心,往壞處想,紮下了日後難以突破的基礎。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簡單地說,有一群人早在1958年左右就開始積極籌備逢甲大學,歷經兩三年努力與建設,1961年7月,逢甲獲教育部核准立案招生,校名「逢甲工商學院」,校址設於台中市北屯區廍子里(今中臺科技大學校址),第一屆新生200多人先在大坑校區上課,1963年底才陸續搬遷到西屯區現址至今。

也就是說,逢甲大學的出現與1864年出生於今日苗栗銅鑼的丘逢甲(客家人)有關聯性,因為三個主要創辦人之一就是丘逢甲的兒子: 丘念台,外加楊亮功及蕭一山。13位董事後來陸續受邀參加籌辦,加入創辦人之伍,也就是說,逢甲的成立共有13位創辦人,只是我們不清楚,他們前後籌畫了幾年?(第一屆董事會1958年就成立) 誰出錢,出了多少?誰出力,出了甚麼力?開辦學校是花錢的事業,種籽基金總要有人先支付,學生還沒進來前,蓋教室、請老師、買設備等,有錢好辦事,所以我們不禁要問: 誰出最多錢?

更重要的,逢甲第二屆董事會成員有誰?這些人也算創辦人嗎?或者另有稱呼?比如說,重建人怎麼來的?

根據黃秋雄先生的考據: 一封來自教育部1972年5月31日台(61)高13048號文明令核定: 高信先生為逢甲工商學院"重建人",自此逢甲所謂創辦人點滴逐漸走入歷史,重建人高信成為逢甲大學的"守護神"。一個創校運作10多年的大學,為什麼需要教育部來函告知(命令),你的學校只有重整人,沒有創辦人了?這是一樁歷史玄案。

自此,重建人的出現也代表著,逢甲兩字與丘念台的關係就此煙消雲散,高信等於逢甲的時代,就這樣被教育部來函給創造了出來了。

逢甲現任董事長高承恕(1948-),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回國後出任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1988年出任逢甲大學董事,1993年高信先生去世後接任逢甲董事會副董事長,時間長達23年,2016年成為逢甲校史上第七位董事長至今,他是第二任董事長高信兒子。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第一代創辦人之子的控訴: 2012年6月鏡周刊報導,逢甲大學第一屆董事會成員之一陳會瑞(年次不明)的兒子陳力出面為他的父親喊冤?

「我的父親不是罪犯!」67歲的陳力是逢甲大學創辦人之一陳會瑞(1916-1991)的兒子,他抱著60年前的資料向鏡周刊投訴,指1961年父親變賣家產籌款千萬元,成立逢甲工商學院(逢甲大學前身),但至今逢甲大學校史卻沒記錄這段過程。

時隔一甲子,陳力想到父親的遭遇,以及兒孫們上網查「陳會瑞」,竟會跑出犯罪紀錄,讓全家人都無法接受。他見促轉會與監察院平反許多政治受難者及冤獄事件及富商翁茂鍾與石木欽往來及送襯衫給司法官案被踢爆,因此決定替父親爭取清白,日前已向促轉會及監察院陳情。

誰是陳會端? 陳會瑞是中華民國第一屆國大代表,江蘇省睢寧縣選出的國大代表。1974年因為誣告罪被判刑10個月,褫奪公權,遺缺由黃相忱於1975年遞補,結果此人又於2年後病逝,導致該遺缺被註銷。( 註解: 第一屆國民大會江蘇省睢寧縣選出之代表陳會瑞因誣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月褫奪公權一年,終審確定,應依法註銷其代表資格。(63)台統(一)義字第5537號(63.12.09),總統府公報第2819號 )

根據陳會瑞家人講法,因獲當時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賞識,1956年陳誠提議,以主導成立台灣民主國抗日的丘逢甲為名設立學校,由陳會瑞與丘逢甲兒子丘念台等社會賢達在台中利用既有的逢甲補習班基礎,共同發起大學籌設工作。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問題來了:   逢甲大學於1961年開辦時招生200餘名,隔年(1962年)原本獲教育部核准招生680人,卻爆發賣學籍的學店事件,教育部發現後除令其限期改善,並要求改組董事會。

根據陳力表示: 受蔣介石家族重用、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高信突然出線,與陳會瑞洽談接手逢甲學院事宜,議定由高信籌款400萬元入主逢甲,陳會瑞原以為自己仍能繼續留在學校辦學,最後卻被掃地出門。1963年學校董事會改組,他不僅遭踢出董事會,就連原本的教務主任一職也被拔掉。

高信接收逢甲學院後,校址即從原本的大坑,遷往目前的台中市西屯區,陳會瑞不甘自己的心血及上千萬元投資全成空,積極向高信爭取補償,雙方纏鬥多年。1972年,高信同意逢甲學院與陳會瑞和解,雙方簽約議定由校方支付陳800萬元,補償他創辦學校的付出及舉債,陳會瑞不久後即官司纏身,遭高信指控誣告,陳被十個月定讞,並褫奪公權一年,因此讓他失去國大代表資格,出獄後再被指逃稅,房屋被法院查封拍賣。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任何歷史事件從不同參與人角度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事實與偏見,對沒有參與其中的人而言,誰是誰非莫衷一是,很難釐清。但是如果後來者有幸參與其中運作,進而悟出可能的歷史發展模式,則又有些許可信度,例如,逢甲前董事黃秋雄先生。

除了陳力先生提出的質疑,前玉山銀行常務董事黃秋雄先生(1943-),彰化鹿港人,逢甲會計系第二屆校友,1991年起擔任逢甲董事8年,他在2006年出版吃角子老虎一書,對逢甲創校經營模式提出建言。有人將黃秋雄先生的資料改寫成質疑,標題是高信家族篡奪史,

-逢甲在1961年創校,翌年3月即爆發學籍案,致令創校團隊悉數退出。同年8月,由曾任教育部次長的高信接任校長。3個月後,高信出任僑委會委員長,校長交由張希哲(時任立法委員)接任,高信改以董事長身分掌控校務。高信常坐著「黑頭仔車」到校主導校務,排場氣派。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高信退出內閣,但逢甲董事長身分始終不動,直至1988年才辭去董事長,換由其子高承恕躋身董事會,且於1993年任副董事長迄今,管控逢甲。是故,逢甲創校至今半世紀,形成高家兩代盤踞的局面。
實則,逢甲創校緣自黨國大老鄒魯紀念其恩師丘逢甲之盛意,他本人在大陸時代且是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 的創校校長。後經監委丘念台(丘逢甲哲嗣)、考試委員楊亮功、監委蕭一山(逢甲第一任董事長,北大畢業)共同發起創校而來,首位校長為陳泮嶺(北大畢業)。
何以逢甲單單以學籍案即遭教育部強制改組?以結果看來,高家為最大受益者,高信在大陸時代的背景,係加入國民黨特務組織前身之一:藍衣社。已故關務署長周德偉回憶錄《落筆驚風雨》,其中〈西安事變之前因後果〉專章,揭露藍衣社仿德國希特勒納粹黨的特務組織,以擁護蔣介石登上獨裁領袖為主旨,對內以剷除異己為手段。
周文中指出:「培育藍衣社擁蔣為全民領袖者乃負學者空名之俞大維也!此事國人知之者甚少」。俞大維來台後,久任國防部長,且與蔣經國結為親家。其母曾廣珊為曾國藩之孫女,其妻陳新午為一代宗師陳寅恪之妹,其妹俞大綵為已故台大校長傅斯年夫人,一門顯赫無比。俞大維之弟俞大綱曾與高信結為親家,時機恰在逢甲爆發學籍案之後、高信接逢甲之前。結親之後,高信旋即入閣,如此巧合,未免引發外界諸多連想。
又,依周德偉回憶錄所示:西安事變後,蔣介石開始介入四川事務,當時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即行辭職,係出身北大的關係,因「蔣氏欲盡剷除北大在教育方面之勢力也」。北大向為學術重鎮,何以蔣介石如此「倒行逆施」?一個重大背景是1931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918事變後,蔣介石政府以「先安內,後攘外」為名,以「民國破壞活動緊急處罰法」鎮壓反對勢力,藍衣社也應運而生,而北大以蔡元培為首,1932年組成「民權保障同盟」,救援遭到非法逮捕的抗爭人士。翌年六月,該同盟中心人物之一楊杏佛(中研院副院長)即遭藍衣社派人暗殺。
高家在逢甲的功過,留待歷史公斷。教育部則應重新檢討逢甲學籍案是否涉及政治操作,致令原創辦團隊悉數退出?本人擔任董事期間,高信本已承諾保留三席董事,由丘家推薦,當時董事之一的翁鈐即為該三席之一人士,未料其身後,其新生代本有意參與董事會,卻遭拒絕阻擾,至此,丘家與逢甲的淵源完全切斷,嚴重違背創校精神。台灣迭經政權演進,更趨開明,逢甲人亦應有此體認,認清創校正史。

吃角子老虎~逢甲創校經營模式| 民報Taiwan People News

創辦人之後的百年大學: 逢甲下一個四十年

歷史是明鏡,逢甲今後的發展要在這樣不明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嗎?還是返個身,抬起頭,面對爭議,組成小組,把歷史寫清楚,還給將近20萬逢甲人一個更中肯的創辦人爭議呢?這當然有賴現任主事者的智慧與心胸了。

身為中台灣最大的大學,每年預算規模達四十億元,逢甲如何在招生壓力、研究瓶頸、特色發展之間找到利基,再創下一個甲子風華,他的成功是台中市的福氣,也是台灣高等教育的新樂章,值得所有人的鞭策與期許

丘逢甲先生是1895年短暫存在的台灣民主國副總統,在日本大軍壓陣收服台灣的時候,從梧棲出港脫逃到廣東避難,他離台前有首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道盡了當時台灣人的無奈,也揭開了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殖民時代,影響台灣人的性格至今未消。

逢甲人有知,當以此歷史經驗為戒,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不是嗎?

就如同邱逢甲1912年去世前在廣東的遺言:  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台灣是我們永遠的家。這或許是逢甲精神之所在,也是邁向百年大學應有的自明性。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PS:  逢甲校慶定於每年十一月十五日,因是在民國五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私立逢甲工商學院」舉行「創校始業典禮」,由校長主持,故訂定十一月十五日為校慶日。創校初期,百廢待舉,且校舍建置尚不完全,並非每年都有舉辦校慶活動。早期的校慶,大都配合校舍興建的落成典禮一起舉辦,如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舉行創校三週年紀念暨第三期校舍工程落成典禮;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舉行創校五週年暨商學館、建築館及男生第三宿舍落成典禮;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行建校九週年校慶暨新建綜合運動場破土典禮;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舉行創校十週年校慶暨全校運動大會開幕,新建圖書館落成典禮等等。直至民國六十三年以後,才固定於每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辦校慶活動。

張希哲(1918-2014)前校長對創校階段的回憶:

民國48年10月左右,台中市有一家補習班(當時設立補習班也非常不容易), 擬擴展為職業學校進而辦學院,於是商請監察委員蕭一山、邱念臺、楊亮功等三人為共同創辦人,籌辦逢甲工商學院, 直至民國50年2月,董事會才奉准備案,7月5日核准立案,由大學聯招會分發新生入學,11月15日舉行創校開學典禮, 這一天也成為逢甲的校慶紀念日。

開辦之初,沒有基金,缺乏優良師資,也沒有校地,在台中市北屯區大坑觀音山腳下,臨時搭蓋簡陋房舍, 就開始上課。不幸,即發生招收旁聽生冒報學籍,導致爆發妨害兵役案,旁聽生沒有學籍,也沒有畢業證書, 但是學校卻收取和正式生一樣的學費,後來遭教育部查出,要求限期改組董事會。這在當時是燙手山芋, 對於一所設備、規劃如此不完備的學校,是沒有人敢接手的。那時邱念臺,也就是邱逢甲先生的後人, 他在廣東結識高信先生,於是邀他接辦。不過,在去看過以後,卻發現學校簡陋,師資缺乏,百業待興。 但是我們都是因黨政關係認識的一群人,沒有人是在做生意的,沒有財力資金的來源,要將這所學校辦起來, 幾乎是不可能,所以我們多數主張不接,我也是主張不接的其中一位。

後來,當時教育部部長黃季陸先生,站在主管機關的立場,覺得那時能夠申辦一所學校很不容易, 況且是好不容易才向上面爭取得來,所以積極鼓勵我們接辦,由小辦起,由小到大,慢慢把它辦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高信先生剛從教育部次長退下來,在國防研究院擔任講座。高先生熱心教育,原有意辦校, 所以在力勸之下,就在51年8月接任院長,而當時我是不贊成他接任的;但是,三個月之後,11月22日他奉派接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更分身乏術,一在台中,一在台北,所以他開始在國內外到處找人接替,例如曾洽在美國的陳炳權,但他看台灣這麼亂, 不想回來,後來陸續找了幾個人,有的教育部不同意,有的邱念臺不同意。

自高信先生接任逢甲院長後,我就一直幫老長官的忙,常和他討論校務大事。後來他表示學校正在起步, 亟需適當人士主持,一再希望我接替他擔任院長。我基於跟他的私人道義關係(容我稍後補述), 所以才勉強答應他先接下兩、三年,盼他早日找到適當接替人選。

一般私立大學背後都有財團,或者民營企業、宗教團體的支持,我們逢甲則不然,一開始就是幾個窮書生, 像蕭一山監察委員,丘逢甲的兒子邱念臺等,只有陳會瑞,台中市議員邱伯璘,在台中辦了一個補習班,逢甲補習班, 當初丘逢甲祖先有一塊地給日本沒收,光復後發還,發還的地可以賣到錢,以這個理由辦這個補習班紀念丘逢甲,後來又進一步申請辦職業學校,不過申請之後覺得層級太低,就進而申請為工商學院。當時可以申辦學校的很少,除了逢甲,只有張其昀先生辦的中國文化學院。但沒有錢學校怎麼會辦得好,加上教育部當時對學費是有設限的,唯有靠刻苦勤儉,才能夠把學校辦起來。 可惜一開始,逢甲就發生旁聽生的冒領學籍事件,名聲就不好;而且,當時在北屯的校地是借來的,教室是幾間木造房舍,我們去看了之後,覺得這樣的學校,不會有人敢來讀,所以第一步就向國有財產局買西屯這塊地,並請他們連週邊的道路一起賣給我們。這塊地原本是飛機場,所以很平整,靠近水湳機場旁,有1萬6千多坪。第二步就是買水湳。這中間先找力霸在西屯校區蓋兩條平房,一條做辦公室,一條做教室。什麼都在裡面,辦公室、圖書館,包括後面蓋一間小餐廳,小餐廳分隔三分之一,做女生宿舍。 原本答應做兩、三年,這一做下來也有了感情興趣,沒想到,這一做竟做了10年的光陰。高先生61年從僑委會委員長退下來,我就請他返校主持。我接的時候學生300多人,離開學校的時候,學生有9,000多人;我接的時候只有4個系,我62年離開的時候增加到31個系;校地也由接手之初的1萬6千多坪增加到後來的6萬多坪;蓋的建築物包括圖書館、工學館、商學館、建築館、語文大樓、行政大樓、電腦中心、育樂館、綜合運動場、男女生宿舍多棟等10多棟建築物。

逢甲大學一甲子: 1961-2021年

逢甲宿舍誰蓋的?

郭進來先生在台北做營造事業;大明營造公司在日據時代,屬於甲種營造廠,承包多項重大工程,諸如:曾文溪堤防工程、台南空軍機場跑道工程及現存的台南市土地銀行及製鹽總廠總部(簡稱五層樓),和已拆的中華日報社(現改建為國賓大樓,在台南火車站前);台灣光復,承包逢甲大學校宿工程及多項水庫的截霸工程。

 

arrow
arrow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