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化工系退休老師,台派大老林碧堯老師於2021年6月28日在民報刊登一篇充滿無奈字句的文章。
位於台中市大肚山麓的東海大學早於1955年就創校,校園面積高達135公頃,幾乎全部來自台中市政府的捐地辦學,今年剛好66大順,校內設有九個學院,34個學系,專任教師將近600人,學生數加起來超過一萬五千人,算是中型規模大學。除此之外,東海大學還有自己的附設中小學,一個學生可以從小學開始在東海連續待16年,直到大學畢業。
東海創校至今共有九位校長,分別是曾約農(1955-1957)、吳德耀(1915-1994年,任期1957-1971)、謝明山(1972-1978)、梅可望(1978-1992)、阮大年(1992-1995)、王亢沛(1995-2004)、程海東(2004-2012)、湯銘哲(2013-2016)以及現任的王茂駿(2016-2022),照理說,東海大學校長應該也是台中市重要人物之一,我們不禁要問,台中人對這些人熟悉嗎?他們在台中這塊土地曾經留下甚麼軌跡?他們當然關心東海大學老師的住宿問題,因為那是東海大學優良傳統的產物,美式別墅住到爽,只是,東海大學校長們有關心過,這麼多年來住在校外違章建築東海別墅特區的安危嗎?
東海創校至今歷經34屆董事會,現任董事長吳清邁,他曾任董事長10年,這幾年又回任董事長。他是東海大學第二任校長(14年任期)吳德耀的兒子。東海大學一年營運經費大概28億元,這樣的預算規模能夠支撐一個大學運作嗎?一個已經66年的私立大學,畢業系友超過十萬人,其中有多少人願意回饋母校的運作,使其更健全呢?
林碧堯: 東海大學已然窮途末路乎?(2021/6/28)
由於校譽江河日下,來自社會資源捐助日漸枯稀,董事會又似無作為,所以最近學校的一些行政舉措,實在令人擔憂。
大者,本學年度財政預算案在送進校務會議審議前,遭受教師團體的強烈質疑,這是大焉者,有「大人們」在關注。至於小焉者,上不了大會之堂,不只「擾民」,更見校政之叛經離道,隱疾重重。
東海路136號宿舍是三棟「失敗的準社會住宅」型宿舍組成,它提供「新進」教員優先入住兩年,和「收容」部分退休教職員。這個社區的住戶成了東海行政上最弱勢的族群:少的多尚未進入情況,老的沒話語權;在行政版圖上儼如化外之地,在「特別法」行使下,遭受嚴重的歧視,和原來設置的「理想社區」完全變質。
學校為了活絡資產,除了租地給市政府作為東大溪整治之用外,A型獨棟宿舍多已轉型各商業租借區,美其名為「產學合作」。最近竟然打起東海路136號宿舍的主意來,「大人們」可能不在意,但其違背教育原則,實令人心寒:「東海大學何以至此」?
首先,行政會議通過了新的「特別法」,針對東海路136號宿舍的住戶徵收「重大設備基金」,以備日後更新重大設備(消防系統、電梯,發電機等)之用。這些都是「屋主」應有的法定設備,現在竟要「客戶」負擔。雖然現在於法有據,於理卻不合,於情更不堪。這是其他宿舍所沒有的「特殊待遇」。這種對弱勢族群「開源」之道,不知合乎那種教育邏輯?
路思義教堂蒙塵 台灣高教吟悲歌
其次,總務處又對東海路136號宿舍提出新的提案:「教職員宿舍136號B 棟樓頂屋禿架設基地站案」,案由在改善「本校住宅區與東大溪沿岸台灣大哥大訊號」,這種「皇恩浩蕩」的舉措,令人寢食難安。東海路136號宿舍區從開始就爭取不到學校網路系統的涵蓋,即使電梯內的緊急求助的電話系統都被排除在行政系統之外。如今竟為了「改善」區外「台灣大哥大訊號」要在住宅區內「架設基地站」,實在荒謬絕倫!因為除了「利益輸送」易令人起疑竇之外,其改善的目的完全和教學研究無涉。如果在「精實政策」下真有需要,那該先將「台灣大哥大」納入東海大學系統再說。這種平白為他人作嫁,對象又是商家,根本不是教育機構所應圖謀。
更何況,電磁波的商業設備應遠離校園,更是文明國家的基本共識。甚為不可思議的是地點竟然選在老弱婦孺密集共居的社區東海路136號宿舍,這已超出紙面「安全規條」的準則。總務處悍然提出此商業利基的提案,是否有學校財政上難言之隱?那又為何對行政最弱勢的東海路136號宿舍下手?於心何忍?
東海大學創校65年來,近年來經營不善,已然到窮途末路乎?還是上帝的公義,正在遠離東海大學呢?路思義教堂的蒙塵,將是台灣高等教育的悲哀!
東海大學董事會2020年底爭議作為
東海大學的董事會發出一封公文要求,東海大學依程序提案修訂組織規程內,規範校長遴選委員會的成員組成限制,刪除「其中教師代表人數不得少於總數二分之一」的這一條規定,在此封公文中,也蓋上了董事長吳清邁的印章,此舉無疑是向校方施壓,要求校方必須無條件的接受董事會接下來提出的校長人選。
最終雖然這個提案在校務會議上被董事會收回,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的是,做為一所創校近70年的老牌大學,董事會仍然忍不住貪婪的野性,開始運用著自己的權力,要將更多的利益緊攥在手中。
許多所私立大學都因為私校法的不接地氣導致辦學混亂,這一次的事件就是因為私立學校法第41條僅規定「私立學校置校長一人,由學校法人遴選符合法律規定之資格者,依各該法律規定聘任之。」如何遴選?誰負責遴選?都沒有在私校法中被規範,在大學法第九條中對於私立校長遴選僅載明「私立大學校長由董事會組織校長遴選委員會遴選,經董事會圈選,報請教育部核准聘任之。」這兩個法都不管私立學校的校長遴選,留給了私校董事運作的模糊地帶,使得董事會的權力被無限放大,最終一所以教育為目的的大學,成為把學生當作生財工具的機構。
面對這樣的董事會我們可以怎麼做? 答案是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私立學校法第十七條「董事每屆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對於董事的任期並沒有限制,甚至董事的候選人都是由董事會提出,這使得私立大學董事會成為三不管地帶,各校的董事會才敢如此肆意妄為,再加上私校的董事太多是社會上有權勢地位的人,這更加鞏固了這個共犯結構。
只有這個國家開始正視我們的教育,從新審視修訂私立學校法,才有辦法被改變,私校法的改革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才會使得更多學生的權益被埋葬,我們已經不能夠坐以待斃,只有從現在開始改變,才有辦法挽救私校崩壞的現況。為什麼修法窒礙難行? 因為董事們有錢有勢,得罪了這個利益共同體,不知道會少掉多少的選票及政治獻金。不修法呢?我們只會被貪婪的私校董事蠶食鯨吞而不自知,學生的影響力也遠遠不及私校董事,對選票及政治獻金一點影響都沒有,才會使得台灣政壇願意喊出私校改革的人少之又少。
東海教師會的聲明: ※東海大學現況(教師提供)
這些年私校競爭激烈,東海大學董事會的顢頇無能,完全暴露。「東海大學董事會,長久以來,都是不捐錢不募款,管很多,自己選自己,萬年董事」。東海大學是一個最特殊的私立大學,因為他一創校,就不是由任何家族或私人,而是美國的基督教聯董會創立。民國60年間,因為聯董會政策轉變,支持東海的款項鉅幅減少,東海被迫要自給自足,那時學校成立「教授會」,自立救濟,學校渡過難關,因此,學校應該是屬於全體師生的。但是,因為台灣的私校法規與主管機關偏頗,東海大學長久以來,就由一批天外飛來的董事獨攬大權。
教師會與學生社團從幾年前不斷呼籲,董事會應該公開透明,開放師生公共參與,但是,董事會完全置諸不理。只是私下放話傳話,甚至開始運作施壓。比如上次東海率先比照公立大學調薪,不少東海老師解讀為董事會的別有用心,要軟化教師會及學生團體的改革訴求決心。
躲在國家法令規章的荒謬保護傘之內,依仗長久以來教育主管部門的歪曲施政,東海董事會最大的本事,就是默默的獨享大權,悶聲不吭的吃。不捐錢不募款沒本事管很多。東海大學的十萬餘校友、一萬七千個學生,近千的教職員工,對董事會已經強烈不滿許久了(教師會有做問卷)。但是,以曾紀鴻董事長為代表,就是裝死。底下的訴求,完全置之不理。如此董事長,形同躲在洞穴裡的老鼠,完全失格,不配做一個優秀傳統的私立大學董事長。
吳清邁董事長訪談紀錄: 2015年
東海大學第12屆經濟系、東海大學董事長1994-2004
時間:2015年8月19日,15:00-17:00
地點:吳董事長宅邸大樓會客室
訪問:張運宗、楊明哲
逐字:董宜婷
整理:張運宗
當我們講到「競爭力」的時候,必須思考競爭的目的是為什麼,但我不想刻意追逐其定義,也不想討論輸贏的問題,而是談「差異化」。我求學時期的東海跟其他臺灣的學校不太一樣,當時很多人能上臺大,但第一自願是讀東海,包括我在內。我們不要說東海比較好,而說我們在東海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教育,這是早期的人引以為傲的共同經驗;不管是小班、住校,開架式圖書館,師生全體住校,或到老師家聊天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是當時與眾不同的人文教育。今天的大環境下,是否還能夠給學生不一樣的教育?我認為這才是競爭力的題目。
人文教育的精神
我當東海董事長的時候,董事會就琢磨過如何從某幾個系的學術提升來帶動恢復東海的競爭力,而且要突破不管好壞分到的資源都是一樣的平等主義。
東海早期校園裡發生的人事物都是不一樣的,我想能夠恢復的是東海的人文教育,重視教學,不再重視研究。我並不是說完全沒有研究,而是不再專注追逐論文、刊物或排名;我們需要的是建立重視人文的教學。如果問早期的東海校友,會發現在成長中大家都學到了一些本科系以外的東西,文科的學生學了生物、天文,理工科學生學了宗教與音樂,不是很專業,卻是不一樣的教育。我覺得這些是東海很有機會做的,不是菁英制,是全校性,帶出東海特色。例如看看那些範疇是領先的,那些有特色的系,請他們帶領東海推動跨科系的教學。假如有人領導,董事會支持,校內有人願意做,先做出幾個樣品來帶動東海的特色,逐漸把氣氛帶起來。
我離開董事會十年了,但曾回學校了解目前的通識中心,的確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課,但據我了解,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是因為各系要求學生必修的課占太大量。當然為了老師的關係,各系要開的課還是得開,但要想法子留出一些空間,讓學生能廣泛的學習,發展通才教育,或說此處所強調的人文教育。教學方法是個議題,來自國際的訊息很多,學生都能在網路上取得,所以要師資改造原來的教學方法。比方說,英國在課程中加入服務的概念,開通學生的思考方法。他們設計暖氣,不僅教怎麼設計,而是讓學生跟使用者接觸,讓學生冬天到老人家裡,看看暖氣為什麼不開,發現設計上讓使用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關心別人、實地考察,這也就是通才教育。我的意思是,要走通才,不能只是把課程挪進來,還要包括整個教學方法,這是一個大工程,牽涉到師資與制度的問題。據我了解,博雅書院一大挑戰是課程的規劃,要如何做出一個人文教育的精神。當年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教育,覺得自己的視野很寬闊,例如東風社、開架式圖書館、自由開放的學風,其實就是營造一個氛圍去創造、思考與改變。
董事會改組
學校的CEO是校長,董事會應該是輔佐導引,而不是掣肘。東海董事會過去很清高,請最有名望的人加入,我做董事長的時候,則請熱心及願意出力幫助東海的人來做董事。因為校長對董事會負責,假如我要來當校長,一定得先清楚董事會的狀況才來接受這份工作,必須雙方能配合才能做好。然而董事會要選出能夠推動、領導的好校長是件很費勁的事情,必須進行詳細的實地調查,而校長必須提出願景及執行方案,董事會聽取後,來自各界的董事給出一些意見。從遴選校長到給予大方向的支持,有賴於建立一個健全的制度,才能形成很好的合作關係。
大家常討論東海沒有ownership的問題,其實校長是CEO,全球的教育界都是如此,一旦認清楚這點,就不會用有無ownership來判分孰優孰劣了。許多人拿逢甲和東海做比較,我不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議題,這其實是個虛擬議題。我們董事會也到逢甲、淡江參訪過,看看它們為什麼能做得有聲有色,它們有些漂亮的建築,或者很有吸引力的研究計畫,但並不代表我們認同它們的每一樣作法。特別是我們的校園、歷史記憶與社會上的人才,究竟訓練出來的學生有什麼不一樣,或許才是重點。
我認為董事會要改組,不應該有所謂的常年董事,不管多好的角色,沒有人是不能被替換的,再厲害的人,招式也會用老。這也是為什麼我當時要離開的原因。有新血就會有新的想法。但要明白一個現象,學校跟企業不同,全世界家族經營的學校都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學費有多少是用在學校裏頭?多少是為自己家族?這永遠是個問題;我們很慶幸東海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很多人喜歡用企業角度來看,認為學校沒有老闆;為什麼學校規劃出來的方案,執行起來沒有像企業般的嚴謹、重效率。我在董事會裡也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時也建議,為什麼不找企管系、工工系來參與報告。這確實是學校的限制,教授多半不是企業出身,對實務、執行不一定太在行,所以即使盡最大力做出來的提案,在董事會或企業界都過不了關,最後造成董事會伸手到學校。
但我馬上要講一句,許多國家的公立學校都一樣,錢從國家而來,所以政府希望用稽核等方法把錢看緊,不要造成浪費,結果學校與教授極力反彈。我在聯董會也看得很清楚,我用生意的角度,非常有效率做事情,許多教授老遠飛到紐約開會,紛紛抗議發言時間太短。這是教授的習性,每個人都有看法,也常堅持己見,這不是做生意或往前走出結論的方法,卻是學校的生態。
同樣的道理,如果做生意,沒有老闆的話很難發展,但這個觀念在學校並不會被接受,教授不是做生意、做企業,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所以企業這一套在大學會遭受龐大的反彈壓力。
中長期發展計畫
校長是學校提出中長期發展計畫,以及面對挑戰提出因應戰略的關鍵。例如,十多年前,因應少子化的問題、提升東海的問題等等,我邀請各系各院來董事會報告,連體育組、農牧場都請來。通常董事會在臺北開會,我故意到臺中開會,希望讓董事會就近了解學校的發展,聽聽不一樣的東西、一些細的計劃,還有願景。王亢沛校長當時極力配合,大家合作愉快,可惜的是,學校各單位做了很多準備,都覺得報告時間太短,未能充分討論,但大家很感謝有機會讓董事們聽到學校個單位的看法。原本我的戰略是希望可以透過溝通與了解,能夠讓學校合理分配資源,同時創立TEFA來突破平頭主義。早期東海很多畢業生在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很好的表現,當時大學沒幾間,東海在臺大之後,與政大、成大並行,所以較容易收到素質好的學生。後來東海希望以研究為發展重點的傳統路線,希望藉由學術的提升,吸引到好的學生,就會有好老師願意來東海,創造出一個良性的循環。但是這種方法做起來並不容易,早期東海教授的薪水是國立大學的四倍,可以吸引到好的老師,現在無法做到。因此才由學校推薦幾個重點科系,經TEFA學術小組評估後,撥款支援的做法,雖然錢不是很多,但希望能很快地在學校裡起到一定的作用。
總之,我基本上樂觀認為,東海的提升是有路可走的,但很難從外部進行推動或要求,還是得靠學校有人做,而且要做就是一套突破制度和心情的限制,讓大家有一些積極性。
通才教育、教學升等與跨領域課程
東海早期在小型學校實施通才教育,今日的東海已經發發展到一萬五六千人,該如何達到過去的教育理想?比如說能恢復當年的兩年英文教育,這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特色。推動過程中當然有很多問題,施行小班就需要很多老師,也需要很多教室,這些都需要經費和規劃。但假如認為這可以作為東海跨出去的第一步,那麼就是一個值得推動的事情。
目前各系還是重視系內遷升為主的本位主義,留給通才教育的時間並不多,而且只是一些選修;畢業基本規定就需要那麼多學分,又限制在專業科目中,學生的接觸面必然狹窄。當然現在的選修提供很多選擇,課程也很棒,這在過去是沒有的,但那只能說學生可以接觸或貼近自己的興趣,並不完全是通才教育的意義。當年我們一、二年級的課全部中文兩年、英文兩年,還要學音樂、天文、生物等等,這提供一個能增廣學生視野的架構。
通才教育的一個關鍵是跨領域、跨科系,我覺得第一步可以從跟產業比較有關的科系開始,動用到一些產業的資源,開始讓東海有些亮點。當然可能會較為缺乏學術的亮點,但這是下一步的問題,畢竟跨科系要走到知識的前端,需要錢和人才。所以我的建議是,第一步先和產業結合,從就業的角度著手,如果學生、家長都覺得不錯,就會造成一個趨勢,接著就能把學術研究提升起來。我覺得跨科系的發展,在臺灣或國際都一樣,講得很多,做得很有限。雖然學界真正有意思的事情都是跨科系才能夠做出來,但連我的母校哈彿大學只要碰到跨科系都很難做,因為大家都在自己的系裡發揮、做研究。董事會要募到錢,給校長這個工具,支持校長撒種子,成立一個個的研究中心,還要有教授願意出來做跨科系研究。這也是智庫可以幫忙的地方,尋找一個跨領域的聚焦點,讓大家能夠共同討論。無論如何,假設東海的校長能推動或帶領幾個中心,將跨科系做起來,就是一個特色,也就有了戰略,東海可能就慢慢提升了。
造成各系本位主義的關鍵是升等,教授為了升等所需的學術積分,時間一定很狹隘,也不願做跨科系的合作。所以我們當時候想,東海有自主評審,能夠自訂教授資格,或許可以思考讓升等分兩條路,一個是教學,一個是學術,雖然這沒有完全推動起來,但也是一條路子。有的的老師會把研究融入課程中,讓學生能接觸到第一手的新知識,書還沒出版就能聽到,當我們日後發現上課內容變成書的時候,這是挺有意思的事。上課不是學到第幾章、第幾節,而是接觸到老師整個創作,思考的過程,這在任何地方都學不到啊。所以我覺得應該有一種遷升管道是教學,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專心傳授現有的知識。當然,除了東海要重視、獎勵之外,也必須注意到教學升等的社會地位是否會比較低?這方面智庫可以研究。但如果一位老師覺得在東海裡面能教學生等是件很驕傲的事,我相信他應該會很願意投入。
從一個跨領域的亮點做起
東海現在的規模不太可能恢復教授住校,但能不能有一些場所,恢復當年學生跟老師近距離的交流的博雅教育場所?2014年我和太太賴兆貞(14經濟)出錢出力整修裝潢陳其寬院長設計的衛理樓,就是想在校內營造一個師生可以交往的優美的環境。現在尚缺一個經理人,他/她要能懂得運用這場所,結合學術,將整個層次提升,她/他要覺得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願意大力推動。如果這個人出現,能到各系、台中去宣傳。這就促發一個戰略的開端。
一個想法是利用東海有餐旅系、工工系、企管系,假設能夠跨領域成立一個精品酒店的管理模型,進而以這個精品酒店為起點,推動成立一個跨領域的研究中心,或是訓練中心、或是小酒店創業中心、EMBA課程,將不僅是東海的一個特色,在全臺灣都是具備特色的亮點。這不是很好?假設能再從外面找一些資源,例如賴兆貞在峇里島有精品酒店,自己買地、創建、經營,這些都能成為東海可用的資源。甚至藉由衛理樓的經營管理,可以成為一個募款的模型,幫助學生創業。如此一來,這麼一個小型但很有意義的題目,馬上就能讓東海的特色彰顯出來。
學術界跟業界的合作並不容易,因為學術界是基礎研究,與實務通常有段差距。但是企業界會支持東海,願意為學生貢獻一己之力,讓學生能夠得到不一樣的教育,這種差異化一旦出現,就應會吸引好學生來到東海,而創造一種良性循環。學生畢業後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想創業,但想創業的學生會因東海的特色而選擇東海。每位東海人都很愛校,但是領導人必須有一個想法來結合東海校友的力量,不是毫無目標的向校友募款,而是為能幫東海造就一個亮點而募款,校友都應很願意支持的。
從一個場所和一位經理人作開端,就能開展一個戰略,東海需要很多類似的場所,能夠直接跟企業接觸,也能結合學術,幫助學生創業。也就是說,開創一個個小小的、特色的亮點,亮點開始多的時候,差異化就出來了。
聯董會的互動良好
聯董會從大陸出來時在找自己的定位,到底是結束好?還是重新定位?它不願意在台灣做復校,所以創立了嶄新的且臺灣需要的東海,但後來將支持的範圍擴充到亞洲。一旦決定這樣的定位後,亞洲範圍更大,還有很多比臺灣更窮的地方,有限的資源必須開始分到不同的地方。而且,臺灣經濟開始起飛,聯董會認為不用每年補貼東海的赤字。先父(吳德耀校長)曾到美國向聯董爭取,強調東海正在發展,還有未完的事情,希望能再支持幾年,但秘書長不同意。偏偏臺灣的教育部限制大學學費調漲,以利許多清寒學生能透過聯招進入大學,在大環境的壓力下,東海不得不擴大招生。
事實上,聯董會一共支持了六十幾個亞洲的大學,面對需求增加的問題,也開始決定要募款,許多關係得重新建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其實東海和聯董會的關係很好,即使在聯董會這幾年有限資源裡,東海每年都能申請到三萬元美金左右,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大學,金額算是比較大的。在聯董會支持的學校裡面,東海也算是募款模範生。
我第一次接觸到聯董會是當時他們請幾個大學的董事長到東京開會,因為有些學校的董事長跟校長之間存有緊張關係。我跟王校長一起去,良好的合作,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只要去美國拜訪校友,都會在聯董會停一站,彼此交流溝通。因此後來UB邀請我參加董事,接著成為董事長。現在聯董會在香港設有辦事處,Nancy Chapman主席也經常造訪,溝通更加方便。程海東校長甚至還到聯董會舉辦的交流活動,向亞洲其他和聯董會有關係的校長介紹東海募款和博雅書院的經驗。凡此都讓東海和聯董會產生相當好的互動關係。
聯董會對人文教育重視
聯董會的 一大重點是以培養人文教育老師為主,早期讓東海的許多老師能夠唸出國唸碩士或博士,現在讓一些非英語系國家學校的人可以到英語為主的國家唸英文,如菲律賓。造就人才,這一直是聯董會創立到現在九十年來的思考。現任主席Nancy Chapman非常重視人文教育,她覺得聯董會能起到作用就是從老師的訓練program起步,到跨國界的教學合作,如此就是回到聯董會創立之初推動的人文教育,這也是基督教教育的精神,而這也恰恰就是當年的東海。
比如說聯董會在菲律賓支持的一個學校提出沿海資源被養蝦破壞的研究,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問題,因此邀請泰國、印度等其他沿海有類似問題的學校來參與這個計劃,讓學生、老師能夠跨國進行學術交流。這就讓一個不是一流大學的基督教大學出現了一些特色。當年東海成立宗教系,聯董會也是給予人、錢的支持,因為它覺得這在人文教育裡是很有意義的一環,而且不侷限於基督教,是跨宗教的研究。事實上,今日宗教衝突仍是很大的議題,所以聯董會也在香港成立一個宗教衝突研究中心,研究宗教跟文化的關係,同時跨宗教、跨文化。
所以,東海如果走通才教育,將會得到聯董會的大力支持。程海東校長推動博雅在聯董會就得到相當正面的迴響與關注,因為這是原本非常人文的學校在歷經變化後又重新走回的道路。此外,賈培源學長以前曾是聯董會董事,對他很熟悉,聽聞他推動東海博雅書院這件事情相當重視。
此外聯董會有六十幾個支持的大學,就有就是希望造成跨領域的國際網絡,東海如果願意站出來領導一個國際性、跨領域的活動,只要給出一個方案,而能帶動、牽涉亞洲其他學校的資源,大家交換意見、互相學習,聯董會應有可能給予支持的。如此一來,東海又有了一個亮點。相較於其他國家,東海在臺灣佔有優勢,許多基督教大學其實蠻辛苦,備受壓迫,因為所在國家的主流宗教不是基督教,像印尼、印度,這些國家的基督教大學要有亮點更難,所以東海能有亮點,聯董會應很願意配合,如果教育部又願意拿出資源支持,聯董會配合號召,一個亮點就可能出現,校友也會因為這個亮點而支持學校。
東海擁有優美的校園,優良師資,是否願意在暑假辦夏令營,邀請各國人士前來?舉個例子,Miss Rose曾想辦一個暑期音樂營,她覺得大陸的音樂家技術好,但是表演僵化,只要看看大陸許多選秀節目都邀請台灣歌星擔任評審,就能明白這是臺灣的優勢。所以她希望辦亞洲的音樂夏令營,邀請來自各國的老師到東海校園,共同交流。過繼學院是否願意辦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暑期班?
我覺得,智庫可以和很多人談,進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亮點,野心不要太大,從一個可以執行的點出發,慢慢延伸出去,東海就有路可以走。我相信,校友們只看見亮點,大家就會願意出錢出力支持,當力量能夠結合起來,東海就會有更好的發展。
吳清邁董事長軼聞: 2010年
〔記者楊國文、項程鎮/台北報導〕44歲的菲籍外傭菲洛瑪,5年間涉嫌偷雇主、前東海大學董事長吳清邁一家人上百件珠寶等物,還偷運回菲律賓,囂張的她甚至將贓物視為「戰利品」放上臉書炫耀,高等法院昨以7個竊盜罪,判她1年10月徒刑,每罪均可易科罰金,全案定讞。
判決書指出,菲洛瑪(Ferrer Ma Nelia Dy)自85年起在吳清邁位於淡水的住處幫傭,也多次與吳家一起出國旅遊,相處融洽,吳家因工作因素長年往返國內外,菲洛瑪竟從94年9月到今年3月間,趁吳家無人時,7度偷取吳家上百件名貴家具與名牌珠寶,造成吳家損失上百萬。案發後,吳清邁與夫人賴兆貞2度自費前往菲律賓,將失竊物品運回台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