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在1986年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透過台中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在舊市區外面打造一個新市政專區,很多人認為這是35年前的創舉,影響至今不退。
35年後,台中新市政中心確實成為台中這座城市的明珠,房地產價格眾人莫及,林立的住宅大樓金光閃閃,可遠觀不可褻玩。
這是前人期待的結果嗎?We made it.真的嗎?
遠見35雜誌2021年3月號這句話引人注目: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旅外台商、留學生紛紛歸國,初期光七期一個里(惠來里),居家檢疫人口數就高達341名,居台中各里之冠,惠來里長忙碌送防疫物資的狀況還成為媒體焦點。
據統計,目前七期共179棟住宅大廈,住了一萬多戶居民。當地建商估計,當地居民總財富約占全台中市民的1∕3。
這樣的內容,加上這種形容詞:
1992年,七期完成重劃時,一片荒煙蔓草,30年後,卻變身台中核心精華區、豪宅林立,貴氣直逼台北信義區。七期,如何成為台中房產最閃亮的一顆星?
我們要問: 台中人在七期重劃區做了甚麼?這是造鎮、造神,還是造孽?
文章繼續表示:
若說七期重劃區,是過去30年來台灣各縣市最成功的重劃區,可能一點也不為過。分析七期的發展,有幾個因緣際會的條件配合。
首先,台中市政府政策引導,扮演關鍵。七期由前市長林柏榕規劃,在胡志強長達13年市長任內奠下基礎,包括興建完成市政府、市議會、台中國家歌劇院,吸引豪宅、商辦、百貨進駐。
胡志強喧嚷一時的古根漢美術館登陸台中,當初預定地就是目前的市政府大樓。雖然在2004年,中央政府與地方議會相繼拒絕經費支持而宣告失敗,但也打開七期的國際視野,對台中產生深遠影響。
當年的古根漢採取國際標,由英國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2016年逝世)得標,她因此設計還成為普立茲克獎第一位女性得主。之後歌劇院也採國際標,2006年,由日本伊東豊雄得標,伊東也在2013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
兩項重大公共建設相繼開國際標,創造話題,帶動民間建設公司也紛紛採用國際規格設計建築物,讓七期百家爭鳴。
台中市政府在七期重劃時也有幾個政策重點。首先,仿效台北信義計畫區,把每塊基地都畫的很大。黃崇典回顧,過去都市規劃把土地切割得很細,只能蓋透天厝。但七期規劃時,每一塊土地都切成大面積、大基地,3000、 4000平方公尺起跳。
更關鍵的是全區執行都市計劃管制。一般建商蓋房子,只需申請建造,准了就開始蓋,但都市計劃管制區,必須先通過與都市的空間環境融合的都市設計審查,包括:景觀、天際線、建築的量體、色彩、燈光……等。七期一開始就要求每棟大樓都要設公共藝術,規劃寬敞的人行道,還要退縮很大的開放空間,供大眾使用。
都市設計審查至少要六個月,申請執照的速度因此變慢。黃崇典回顧,一開始建商大多很不滿。但一段時間後,看到發展不會亂,逐漸塑造出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公共空間後,甚至反過來要求市政府,在台中其他地區也實施都市設計管制。
「建商說,他們可以管好自己,但不能管別人,都市設計管制幫他們管住別人,確保周遭環境,提高建物的價值,」黃崇典轉述。
這幾年來,各大建商對自家大樓外牆的燈光藝術效果更重視了,無不自掏腰包,想展現最美的一面。早期大樓外牆只有高中低三段式照明,現在幾乎都可以做燈光展演秀,打上各種文字如聖誕節、新年快樂及圖案設計,讓七期的夜晚更璀璨。
甚至,台中空軍水湳機場於2004年正式遷移到清泉崗機場,也讓當時正要起飛的七期受惠。因為七期在水湳機場航道上,限高60公尺,機場未遷移前不可能有高樓,取消限制後,適逢七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讓建築可往上發展,逐漸長出七期漂亮的天際線。
種種條件的配合,讓宛如處女地的七期,成為建商各展所能的最佳舞台。。。「七期應該是台灣房子最好的區。除了房子好,周遭環境也好,未來甚至會更好!」一位當地居民自傲地介紹。
這樣的經驗可否複製到台灣或台中其他地區?令人好奇!
地價翻滾的速度,令人搖頭。當然,要製造一個租界特區並非易事,其中涉及的技術與人力資源,顯非平常人可以勝任,從此觀點檢視七期重劃區目前的成果,參與者在當下有此狂言,有跡可循。只是,這樣的租界在台中,是福,還是禍呢?
這個租界看似美麗,卻不可親近。開放空間看似開放,卻少有人到此,除非有活動舉辦。新市政中心本應開放、多元、可親近,35年後,我們看到的是,貌美的建築,不可親近的前院與後院,進出神秘的富豪。市政變成特權的近親,市政變成市民的遠朋。
複製品生產中
水湳經貿園區,這處一下子叫做大宅門、一下子經貿園區,一下子又差點成為國際醫療自貿區,一個六十多公頃的中央公園矗立其中,南北蜿蜒,這是誰的公園?誰的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