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討論到東海大學與台中工業區相鄰產生的問題,這應該不是黑白的問題,東海大學早於1955年即在現址創校,草創期間周圍是大肚山麓上的農村聚落群,直到台中工業區在1970年代出現,根據當地人的描述:

「青埔」的巨變,始於民國六十五年。從這一年起,台中港路南側的大肚山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青埔」、「田仔」首遭強制征收為工業區用地,六十七年繼有協和里的「虎寮埔」、文山里「上知高庄」一部份也被強制征收,直到七十年,協和里的「龜山」段全納入征收止,台中市境大肚山六百餘公頃的山坡地盡入工業區的範圍內。

在農業培養工業的時代,這片廣大宜農、宜牧、宜林的地區,在五年間,都成為工業用地。

由於工業區的土地取得係採征收的方式,在六十五年及六十七年的一、二期曲得過程中,均引發空前為有的強烈抗爭。

雖然,時處戒嚴時期,政治的威權性極強,但來自不合理的征收補償價格及安置人民措施的失當,依然發生在中部地區致今仍十分罕見的抗爭場面。最後,政府不得不將原已被納入工業用地範圍的「青埔」與「田仔」變更為住宅區(稱為工業區住宅社區),以便讓因土地被征收而告流離失所的原住民回來重建家園。

「田仔」的部份是為了安置房屋被拆遷戶,所以先行規劃、動工,六十七年底以征收價格出售,拆遷戶開始有人進駐這塊三公頃的土地上,到了七十年間,陸續遷入約兩百戶的居民。

「青埔」的住宅區,是為了配售給土地被征收人所規劃的,原業主有六百多位,係採百分之五的比率定額配售,「青埔」的住宅面積約為六十公頃,除住宅建築用地外,尚規劃有公園、停車場、學校、市場、兒童遊憩場及機關用地。

「青埔」的住宅用地,在歷經四年的開發後,由於尚未配售即加計利息,至配售時價格高過一期工業用地一倍半,於是又引發了另一波為期一年的抗爭,終在民國七十一年八月間,台中市政府及開發公業區的台灣土地開發公司(省營事業機構)與土地業主代表協商,同意降價,才解決爭端。至此,來自一、二期工業用地的問題,在長達六年淒風苦雨的抗爭後,才告沉寂。

上百公頃的東海大學從此與將近六百公頃的台中工業區為鄰,40年的緊張關係,至今沒有消除的跡象。

image

豐原高中位在工業區中央?

以此為座標,檢視了台中市轄區內文教設施的區位,赫然發現,創校於1954年的豐原高中校園,竟然被後來出現的豐原擴大都市計劃區之乙種工業區土地包圍,不禁令人好奇: 早期的規劃者心裡想甚麼?就近提供豐原高中畢業生走出圍牆,直接到隔壁的工業區工廠實習嗎?

土地使用是一個不容易改變的穩定系統,除非透過變更,否則已經存在的就很難消失,除非走上都市更新這條路。

image

image

這種規劃手法與規劃史,值得挖掘,更重要的,有否改良、改善空間?這是台灣唯一嗎?還是另有夥伴?

六十多年來,豐原高中的學生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與成長?這裡的公車方便嗎?進出校園的學生下課後會急著回家,還是留在校園裡面與工業區工廠共存?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歷史提問與規劃命題。

是規劃命題,因為高中周邊工業區並非一陳不變的使用分區,同樣地,緊鄰工業區的住宅區也可能出現翻轉,變成小鄰里單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