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住在當地,民意代表每天在此流動,照理說,應該會有很多想法,也會接收到很多的意見。
這些想法與意見如何被看見,被實踐呢?
首先,一個地方的土地需求皆有一個底圖,都市計畫與非都市土地,這些土地屬性是討論新舊建設的基礎。
我們不禁要問,地方民意代表對地方都市計畫有基本認識嗎?那些土地是公共設施用地?那些是私人土地?民意代表知道嗎?
其次,土地上要長出東西需要各方資源的投入。
建物與設備新增需要經費支持,來源在何方呢?甚麼單位有此類預算支持?那些單位需要編列預算支應?
有些地方涉及既有設施的改良,有些地方則需要先減,才能增,減少需要預算,增加也需要預算。
最後,東西生出來後,須要維護管理費用與人員支援。
這是三合一思維,沒有A,想法,就沒有B,土地,就沒有C,建設。
假設你是民意代表,妳的ABC如何登錄?如何實踐?
加加減減的社會
加東西很難,因為需要錢。
減東西更難,因為錢不會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