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中市後車站的台中糖廠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台中經濟成長的核心,也是台中市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業社會的推手。
想像一下,一座成立於1912年的製糖廠,為什麼要設在台中這個區位?理由其實很簡單,這裡有火車站。
火車站夠嗎?當然不夠。
繼續想下去。
製糖原物料,甘蔗田需要多大的腹地?這些原物料如何運到糖廠,製糖成品如何分送到配銷地。中南線、大肚線,對照於大里菸葉廠,台中糖廠的八爪章魚應該更深、更遠。大正年間,直營農場分成六區,每處農場約200甲,總面積高達4750甲,規模驚人。
台中糖廠顯然運作得宜,持續擴大中,甚至在1935年還興建了大型營業所,戰後1949年還承接了故宮文物的倉庫群。1990年的關廠讓多數台中人忘記了,
這裡才是台中市工業革命的發跡地。糖廠有自己的宿舍、學校、工廠、鐵路線、倉庫、技術人才,苦力工、經銷網絡,甚至自己的市場與福利社,這不是王國,甚麼才是。
文史資料這麼形容台中糖廠:
台中糖廠,舊稱台中製糖所,位於台中州台中市高砂町,為現今台中市東區。1910年時,原於台中經營改良糖廍的日人松崗富雄,收購附近糖廍後,成立帝國製糖株式會社,並設立新式製糖工場,後稱為第一工場,開工於1911年,壓榨能力為750公噸。1912年設立壓榨能力為300公噸的第二工場,1916年增設酒精工場。1940年隨帝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稱為台中製糖所,壓榨能力提升至1500公噸。
戰後,屬台灣糖業公司第一區分公司,改名台中糖廠;因未受轟炸,所以廠區保存完好,於接收監管期間順利開工,並代壓附近受損糖廠之製糖工作。1950年改行總廠制,改名台中總廠,擁有台中、烏日、潭子共三間工場,並督導月眉、新竹、埔里、溪湖、南投、溪州糖廠。
1946年因市區擴張,酒精工場因安全因素停閉。1967年改行大廠制,台中總廠督導台中、月眉、溪湖糖廠。1969年台中地區因原料不足,撤銷台中總廠,改名台中糖廠,並將月眉糖廠改為台中糖廠第二製糖工場,而台中糖廠與溪湖糖廠皆改為由總公司直轄。1973年恢復設置月眉糖廠。1990年台中糖廠製糖工場停閉,1993年撤銷台中糖廠。廠區原計畫改建為中華城購物中心,僅留有台中營業所建築。
台中糖廠苦力群像
在這麼勞力密集、物資密集及資本密集的工區,工人從那裏來?這些人跟著甘蔗採收季節進出糖廠有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今天遇到來自梧棲下寮的陳姓兄弟,二哥陳天德1937年次,五哥陳天福,兩人年輕時就是台中糖廠的苦力,每袋糖據說上百公斤,從早扛到晚。不僅如此,這群來自海線梧棲的工班還有代理人,石松先生,這又是一個甚麼樣的概念?
這段促成台中市進入都市化的勞工奮鬥史,誰來補充?如何填補?
沒有這群人,台中糖廠製作的糖如何在沒有大量機械輔助工具協助下,正常運作出貨?
台中海線與台中糖廠的淵源顯然比我們知道的還多更多,這些勞工付出如果可以成為台中鐵道文化園區的展示內容與地標註記,這處生活博物館應該會更精采。
幾個線索:
台中糖廠區位選址
台中糖廠機械設備投資演化
台中糖廠的生產腹地
原物料與生產設備的網絡
勞力群像,這些人來自何方,吃住誰提供?
後站的苦力聚集區有何信仰中心?
從勞力密集到工商轉型再造,誰勝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