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中市是至少兩百八十萬人的家鄉,外加十幾萬來自各地的大學生、十幾萬來自外國的移工與訪客。城市治理論壇應該談甚麼?談新的建案,還是舊城區?談過去,還是談未來?

2022/11/1 這張照片很有意思,台中市長沒來,黃國榮副市長公開演講指出:

臺中聚焦「生活、生產、生態、生機」四生一體均衡發展的宜居國際城,響應2050淨零碳排目標,訂定低碳三部曲:簽署氣候緊急宣言、發布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 VLR)、發表淨零碳排路徑,依循「168目標策略」邁向1座無煤城市、6項亮點政策目標、8大永續目標,實行「引風、增綠、留藍」策略為城市奠定永續根基,實踐綠色低碳城市,政府與民間攜手推行建築立體綠美化,減輕空污,興建一建築如同新造一公園,至今(2022)年7月底已核准96件建照申請案,其中6案已完工,總計固碳量高達7.5萬噸,等於1.5座文心森林綠樹總和,「讓建築造就了人心的森林」。

開幕儀式:左起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黃文彬、臺中市政府秘書長黃崇典、臺中市副市長黃國榮、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劉育東、薰衣草森林董事長王村煌、勤美集團生活事業執行長何承育

左起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黃文彬、臺中市政府秘書長黃崇典、臺中市副市長黃國榮、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劉育東、薰衣草森林董事長王村煌、勤美集團生活事業執行長何承育

殊不知,台中市現有至少107萬戶住宅,幾萬棟商業及工業建築,96件申請案的代表性是甚麼?拿來說故事,還是拿來充樣板? 那是沙漠中的綠洲?還是未來的常態?

找來新加坡劉太格做甚麼呢?他說,

「城市就是一個大家庭,生活、工作都在其中。」自己把新加坡分區,各區都有都市中心,可避免交通堵塞,同時以永續為目標,帶出地方特色。高齡84歲仍熱情投注工作的劉太格強調,智慧城市規劃師應具備「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抱持宏觀眼光,全力打破繁多法令的綑綁,即大事可成。

「我到過臺中,很喜歡這個有魅力的城市。」劉太格反饋關注土地生態及發揚都市美學,最好建立長遠規劃的視野,他也同意劉育東教授「城市是人類設計的最大藝術品。」即使人口密度成長,只要都市設計依密度條件訂定量體規範,與周邊軟硬體保持和諧關係,施政有力道,就能保有悠閒且美麗的都市風格。

說大話可以是遠景陳述,也可以是空話連連。人類社會存在的現實,除了理想更需要務實。

這個回應更是不知如何解讀?

臺中市都發局長黃文彬感動分享,劉太格著重於維護人與土地的關係,「人是城市改善、形成善循環的主體。」,市長盧秀燕領導都發局推出宜居建築相關辦法,有彈性地為法規鬆綁而營造「一建築一公園」的宜居環境,並主動以SDGs自我要求,「富市臺中.宜居首都」回應280萬市民對於創新、美學永續城市的追求。

上百萬間房子分布在城鄉土地上,建築與公園如果可以如此輕易畫上等號,建蔽率如果可以等於綠地,世界可能早就沒戰爭,早就和平了,不是嗎?

結論 OR 空論? 空轉?

祕書長黃崇典提到臺中自然條件佳,三大水系拓寬視野而培養市民從容的個性,加上位居高鐵一日生活圈樞紐,兼具都會便利性也兼具生活悠閒感,加上美學首都、多元共融的城市令人嚮往;劉育東聚焦城市美學建築,過去發表「在西亞看阿布達比,在東亞看臺中」,舉出臺中擁有9座普立茲克獎得主的建築作品,也是東亞最多,彰顯臺中市的國際化與都市美學受到各界肯定。

王村煌探討人本關懷,提到21年前砍掉父親土地上的檳榔改種8,000顆綠樹,薰衣草已不只是販賣咖啡或景觀,而是在土地上行銷對美好生活的態度與想望,啟動城市近郊的山林療癒功能;何承育則分享城市再生關鍵是與周圍空間、居民形成生活共識,如把爛尾樓改造為透過植生牆煥發綠意的勤美誠品、PARK2草悟廣場,該區域每年吸引650萬人次造訪,14年來已形成另一種都市文化運動,也是臺中獨緻的生活場域。

黃崇典總結,新加坡訂立具體目標、獲得民眾信任的作法值得借鏡;劉育東建議兼顧建築創意與美學,要注重低碳永續指標,因應氣候暖化的急迫議題才能有正確的行動,這些都是進行式,臺中已經在躍往國際宜居城市的正確道路上,也將持續規劃更具發展永續、空間美感,以及以人為本的宜居幸福城市。

將教科書搬到市政府,台中就完工了嗎?

這句話很有道理: 劉太格歸納城市規劃應具備「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並強調城市規劃更需要長遠的眼光佈局。只是,台中市治理模式真的有將人文、科學與藝術融合嗎?還是各自為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