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桃園鐵路立體化歷經多年波折,終於在2015年改懸易轍,從高架變成地下化。全長近18公里,原有三車站改建,新增五個車站,總經費超過千億元,2022年陸續動工,預計2029年將陸續完工啟用。
投資這麼龐大的交通建設,如果沒有促成地區環境質變,當然會令人感覺可惜。
基於此認知,桃園市政府積極在新增車站周邊尋找可能的改變契機。在此基礎下,新增的中路車站有了變更都市計畫之舉,而且變更的面積高達一百多公頃的農業區。
合理嗎?有必要嗎?這麼大面積新開發案,有公共價值嗎?見仁見智。
1. 台灣倡議多年的TOD適合本案嗎?除了過往高鐵車站特定區計畫,台灣興辦多年的鐵路立體化似乎尚未有此類創舉。鐵路運量與捷運運輸本質上的不同,是否適合TOD建設還有待釐清。
2. 桃園市議會等公家機關藉由遷移到新站創造新的公共性是否足以撐起這麼大面積的開發,有待進一步說明。
3. 還有其他重大公共價值建設可能在此生根發展嗎?例如上千戶社會住宅?區域性滯洪、休閒娛樂設施等?
4. 現況農業區環境及計畫範圍外農業區及非都土地有否環境整頓的必要性?如果有,本計畫能否創造適宜的產業、生活安置新區?並且引進新的開發價值,例如土地只租不售、科學園區化、交流道內外產業園區等?
在人口少子化、老年化,甚至縮減化的新時代,將上百公頃農業區土地轉化為都市發展用地需要更明確的政策宣示、橫向連結,過往的畫地自限、一廂情願規劃模式應該走入歷史,這是桃園市政府官僚應該迎接的新挑戰。加油。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