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鄉村地區 (都市計畫地區、未來發展地區)

為促進鄉村地區永續發展及農村再生,直轄市、縣 (市)政府應透過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於改善鄉村地區生產條件、維護鄉村地區生態環境及提升鄉村地區生活品質等需求下,針對公共設施進行整體規劃,配合農村再生及農村社區土地重劃等,取得必要公共設施,以改善鄉村地區生活、生產及生態環境。

觀光產業部門計劃

觀光產業

一、發展對策

(一)透過「開拓多元市場、活絡國民旅遊」兩大策略,以「發展智慧觀光」的策略技術,有效「輔導產業轉型」,達 成「推動體驗觀光」之策略發展。

(二)新設觀光產業將尊重市場供需機制及城鄉發展的區位適 宜性,位處都市化程度較低者,輔導朝向自然景觀遊憩型態經營,位處都市化程度較高者,則輔導密集型或設施型之遊憩體驗設施為主。

(三)國家風景區觀光發展宜秉持環境優先、設施減量之原則, 同時重視親善環境價值,強化自然保育與生物多樣性價值。國家風景區管理機構應與所在之直轄市、縣(市)政府及在地社區組織相互合作、協調及整合,善用在地產 業、文化及自然資源,朝向生態旅遊、部落深度旅遊等在地旅遊發展。

(四)對於景點之設施與周邊環境調和與美化,並朝向減量清理易於維管。另應規劃無障礙旅遊遊程,並推廣提供在地綠色運具服務。

二、發展區位

(一)旅館業、觀光旅館業及觀光遊樂業

1. 位於城鄉發展集中之區域或已建成之觀光遊樂業,鼓勵 業者投資或持續更新發展,提升區域觀光休閒環境服務價值。

2. 配合交通區位與公共設施條件,選擇不影響生態保護、 國土保安、糧食安全與農業生產環境之土地,做為審核新設旅館業、觀光旅館業及觀光遊樂產業之輔導發展條件。

(二)國家風景區

  1. 國家風景區內遊憩設施設置如涉及國土保育地區第一類,應以自然體驗之設施為主,且應儘量利用既有林 道、登山步道進行設置,避免旅館及觀光旅館等設施開 發;如位於國土保育地區第二類,應依其保育資源條件 以自然體驗遊憩設施為主,須符合環境敏感地區之各目的事業主管法令,並應兼顧環境容受力及其環境敏感特性下使用。
  2. 考量離島地區生態觀光發展需求,離島地區之國家風景區,其遊憩設施設置應考量離島地區特殊地理資源條件 予以規劃配置,以確保離島地區生態與觀光發展均衡。

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壹、氣候變遷調適議題

一、高山及山坡地

(一)自然災害頻傳加上高山及山坡地土地使用方式,持續加劇自然災害的衝擊,並造成生態環境保育與水資源供給的困境。

(二)都會地區持續擴張,壓縮平原地區農業發展,並進一步刺激山坡地開發。

(三)原住民族聚落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改變設施供給模式,亟須因地制宜的彈性。

二、平原地區

(一)農業發展受到都市及製造業擴張的衝擊,導致農糧安全風險逐漸升高,亟待保護農糧生產環境。

(二)水資源豐枯不均,因應農業及產業發展及生態保護,亟待推動流域及海岸整合治理。

三、都市及鄉村集居地區

(一)都市及產業發展排放溫室氣體,持續加重熱島效應及極端氣候的衝擊。

(二)都市及城鄉基盤設施未及因應氣候變遷及具危險性工業的發展,引起都市城鄉及其周邊地區的安全議題,亟待檢討與轉型。

(三)城鄉、產業及農業發展受到極端降雨與乾旱風險的威脅,如何透過土地使用策略以減緩災害衝擊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變遷,挑戰嚴峻。

(四)部分城鄉居住空間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可能不再適合居住,這些遷居戶的安置議題應事先思考及妥予因應。

四、海岸、離島及海域

(一)極端氣候及自然災害使海岸聚落及工業區安全議題更加嚴峻,亟須調整土地發展策略,降低氣候變遷風險。

(二)極端氣候加劇離島連外交通的瓶頸;水電基礎公共服務不足,限制離島產業及社會發展。

(三)氣候變遷使海岸及海洋生態面臨更強的外部衝擊,連帶影響沿岸及離島社區的經濟與生活,亟須加強生態資源保育。

貳、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一、水資源領域

指定優先辦理流域治理地區,逐步推動該流域內水資源保育、產業發展、土地使用及其他各領域調適行動。

二、維生基礎設施領域

(一)檢討公共設施類型並更新基盤設施。全國性維生基礎設施系統應儘量迴避環境敏感地區、加強氣候變遷應變能力、或以最小衝擊方式實施,避免因自然災害衝擊影響全國性公共服務。

(二)地區性維生基礎設施應加速評估轄區內氣候變遷產生的影響,配合發展定位指導、空間發展計畫及環境保護,檢討公共設施之區位、類型及服務功能,逐步更新或轉型公共設施及基盤設施系統。

三、土地使用領域

(一)增加城鄉發展地區土地使用彈性,使居住及產業發展得以迅速回應氣候變遷引起的社會及市場變遷。

(二)劃設國土功能分區應參考環境敏感地區(資源利用敏感、生態敏感及災害敏感),以因應糧食安全及維護生態多樣性與國土保安。

四、海岸領域

配合氣候變遷風險及海岸侵淤狀況,調整海岸地區土地使用強度與類型;針對海岸高災害風險地區推動河川及海域綜合性治理方案,減少複合災害發生機會。

五、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

(一)因應氣候及市場變遷與水資源及能源供給的困境,以再生能源及綠能網絡為基底,加速產業升級及分期分區推動既有產業園區減碳轉型。

(二)加速研擬既有產業用地調適方案,並清查老舊、低度或閒置產業用地,推動產業用地調適之遷移、更新、轉型等整體規劃。

(三)開發計畫迴避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或增加衝擊減輕措施,增加該計畫的調節與適應能力。

六、農業及生物多樣性領域

(一)指定及建立生態廊道,加速連結各類保護區及開放空間。各級土地使用計畫應規劃整合公私有開放空間並強化綠帶(植生)與藍帶(水域)的連結,提升都市因應極端氣候的調適能力。

(二)推動農漁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活化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及管理農漁村發展所產生的廢棄物及污水。

(三)加強監測與預警機制並整合科技,提升農林漁牧產業韌性,以維護農業生產資源,確保糧食安全及永續農業;完善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建構長期生態監測體系。

參、各類型地區調適策略

一、高山及山坡地

(一)坡地農業利用應加強災害防治,並兼顧水源地維護及基礎設施安全。

(二)檢討山區城鄉及產業發展之潛在風險及研析轉型調適方式;加強坡地住宅及坡地農業之暴雨逕流、崩塌潛勢監測及相關保全措施。

(三)原住民族聚落周邊指認高風險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微型基盤公共服務設施並加強環境監測。

二、平原地區

(一)維護農地資源及灌排系統,以確保糧食安全。

(二)持續監測河川系統洪枯流量變化,推動脆弱環境集水區治理。

(三)強化水源調配機制及系統,並降低水資源相關設施環境衝擊。

三、都市及鄉村集居地區

(一)加速推廣大眾運輸、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自行車及人行步道系統,並落實及增修相關法規與補助政策,以減少建成地區溫室氣體排放,並推廣韌性都市規劃。

(二)都市發展及產業配置應考量乾旱潛勢及水源供需,強化保水儲水及緊急備援用水措施規劃。

(三)因應氣候風險類型及社會長期發展趨勢,檢討基盤設施區位及型態。

(四)優先保留都市及鄉村之開放空間,並增加樹木覆蓋面積及滯洪功能,以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儲存能力,並緩衝氣候變遷及暴雨衝擊。

(五)透過公有土地活化、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多元更新及大眾運輸導向土地使用規劃,並考量高齡化社會的趨勢,提供中繼基地或其他方案,規劃氣候變遷調適遷居戶容納空間,以容納遷居戶。

四、海岸、離島及海域

(一)強化海岸都市、鄉村及工業區安全

1.考量海平面上升及海嘯潛勢,設置必要安全維護設施。 2.考量環境容受力,集中發展相關人工設施,儘可能保全自然環境之完整性。 3.加速推動海岸工業區調適計畫,強化安全維護及生產穩定性。

(二)配合氣候變遷風險及海岸侵淤狀況,調整沿海土地使用強度與類型

1.城鄉發展地區應依據土地使用類型、建物密集程度,研擬整體性海岸災害潛勢防治策略。 2.沿海低地之都市發展、土地使用及資源利用,應考慮海平面上升衝擊,設置緩衝帶並降低開發利用強度。

(三)強化離島地區公共服務與儲備能力

1.維持對外交通聯結及建立物資儲備機制,強化島嶼環境之社會應變力。 2.因應乾旱風險,開發新興水資源、建置雨水貯留供水系統以及污水回收利用系統,健全島嶼水資源自給自足能力。

(四)加強海岸及海洋生態保育 1.加強海岸及海洋相關保護區劃設及管理,保全漁業及相關產業生產的生態基礎。 2.無人離島、礁石應以保育優先,避免人為開發利用。 3.整合保育相關機關政策及執行計畫,提供海岸及海洋保護與使用之規劃參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