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說客家委員會致力於客家文化保存與推廣活動,也努力地透過抽樣找到全國453萬客家大軍,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已經在各地都市化與都會化的過程中,逐漸流失,加上客家語言多元:四海大平安,難以互通,50年後,台灣客家文化內涵真的還會存在嗎?

在此前提下,台中市都市化與都會化現象也沒能例外,台中市客家人口位居台灣第三位,僅次於桃園市與新北市,東勢、石岡等山城客家庄過去三十年人口成長幾乎呈現停止現象,反而是相對好消息,即使只有1/4客家人口量,約10萬人,反而有機會創造小而美的客家特色聚落。居住在其他24個非重點客家區的3/4客家族群,約38萬人,雖然能見度不高,卻是台中客家庄的重要後盾。

山城客家庄何去何從呢?首先,年輕化是重要政策目標,創造吸引年輕人就業、就學、創業、創意的空間與機會才有機會傳承客家庄既有的文化底蘊。

個人初步提出1514空間大戰略:一個大茅埔、五個客家文化園區、一條台三線、四條客家生活街道

大茅埔聚落是台中最重要的客家聚落,也是大埔客語特區,規劃中的東勢五個互相連通、充滿年輕人吸引力的客家文化園區(河濱公園、飲食花園、客家文化園區、實驗教育複合式園區、東勢林業文化園區)足以形成文化特區,中央政府支持的浪漫台三線則是貫穿南北的客家文化魚骨長軸,東勢老街則有充滿山城活力、年輕臉孔、人性化街道的四大橫街。這是台中客家吸引力。

想到台中客家,大家就會想到1514,到了1514,大家才能充分體驗台中獨特的客家風情,1514是台中客家文化的大碗公,年輕世代與國際遊客在此傳承與研發客家語言文化節慶、美食、工藝、山林體驗,大碗公填充有賴新世代與老一代的共同努力,這是客家政策最重要著力點。

東豐、后豐自行車道貫穿1514,舊鐵道改建、低碳、慢速、具備普世價值的車道連接豐原、石岡、后里與東勢的農業聚落與小鎮核心區,建議爭取改名為客家風情大道,沿線的閒置空間、伙房聚落就是客家年輕人、喜好客家文化新世代的創作與創業機會特區。

未來十年願景:客家風情大道連結1514,在客委會及跨局政策引導下,成為促進新舊世代交流、延續客家文化認同與身分認同的大平台,地方政策優先放在創造新世代族群願意進駐的樂舞台。

唯有更多年輕人可以、也願意在台中客家庄安生立命,台中客家語言與文化才不至於走向滅亡之路,將近五十萬人口的客家族群才有機會在下個世紀以滾動中的面貌向世界舞台揮手。

 

151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