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與就業皆涉及兩個面向: 複製他人做事的方法、解決別人沒注意到的問題,前者涉及基礎論,後者涉及進階版,可能互相獨立,也可能互相牽制。創業與就業皆要做事,差別在於就業是幫老闆做事,取得薪資,創業則是幫客戶做事,取得報酬或者損失,薪資是相對穩定的收入,報酬則可能涉及正負收入及長短期效益。
想法先於創業與就業
老爺酒店沈方正提到曾到學校講創業還是就業,很多學生最有興趣問的是:到底我要先創業還是就業?他回答說,這兩個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先有想法,再考慮這個問題。現在你連如何改善別人的生活,或是發現某個有問題的制度,都沒有辦法想像的話,你根本沒有思考這個問題的立場。
創業是創造力、就業是勞動力
今週刊指出,創業與打工並不矛盾,打工不如開小店的說法本身沒有錯,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創造力,包括創造工作的積極性,所以社會應該鼓勵有能力的人創造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占據各行業的崗位。
不過,對還沒有完全或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要打工就業還是自主創業,的確需要好好思考。
從全球經濟發展來看,年輕人創業是必然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對二十一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指出,二十一世紀,全世界將有百分之五十的大學生和專科生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但創業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健全的創業環境。
年輕人要創業,必須先培訓,累積工作經驗是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必須對社會環境、經營模式、市場規律等都有一定的熟悉,再結合理想及現有的社會本錢和資金一步步的進行。如果只憑藉一時衝動,盲目上馬,等熱情過後就會面臨重重困難,這很容易消耗年輕人創業的熱情,並耗盡他們僅有的本錢。
創業的前提是創造創業的條件,包括資金、社會閱歷、相關工作經驗等,而在所有條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經驗的累積。
對於年輕人來說,就業是創業的前提,創業是就業的發展方向。如果選擇就業,可以用公司的資源圓夢,把創業成本降到最低。如果選擇創業,一旦失敗,將為日後的就業帶來潛在危機: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自由人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需要一定的過程,而且求職前的經驗很可能成為一種沉沒成本,是一種浪費;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知道創業大學生沒有經歷上班族文化或打工文化的洗禮,將對其穩定性與忠誠度產生懷疑,連帶對他們的求職路造成困難。
總之,就業和創業都是事業,不是一對矛盾的賽局主體,而是一對相互促進的主體,可以互相轉化。對於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先就業,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在工作中不斷進步、不斷累積,使自己擁有比較成熟的經濟、社會和人力本錢,然後再從就業轉向創業,相信這是一種比較理性和切合實際的做法。
台中社會企業模式
台中市積極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社會創新產業發展計畫」以「調法規」、「建平台」、「導入各方資源」、「倡育成」為策略,盼為社企營造友善環境,落實永續發展核心理念。
台中市長林佳龍於2018年2月表示,政府、企業與社會組織,透過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將體現共好的價值,台中市針對實體空間建置、傳統企業轉型與新創事業育成、平台串聯等層面都將致力推動,首屆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也將於台中市登場,盼將台中經驗推廣出去。
經濟發展局長呂曜志今(5)日在市政會議進行「台中市發展社會企業之策略做法」專案報告,針對社會企業緣起、中央現行相關政策、台中市社會企業創新產業發展計畫、提供(營造)友善社會企業發展環境、未來推動執行方向等層面說明。
林市長表示,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透過建構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期待創造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間相互依存的共好社會。台中市推動社會創新及社會企業發展,實體場域方面,精武圖書館上周正式開幕,5至7樓作為台中社會創新實驗基地,落實市府社會培力工程的首部曲,將提供組織診斷、諮詢輔導、人才培育、平台建置及共同工作空間分享交流,形成社會創新合作契機;二部曲將於原聯勤招待所場址,打造台中社會創新中心,提供更多場域及支援;三部曲在霧峰光復新村推動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進駐計畫,鏈結國際資源。
林市長指出,台中市發展社企的策略計畫,與許多局處密切相關,除了實體空間建置,傳統企業轉型與新創事業育成、平台串聯等層面也都是重點面向,盼讓台中社會創新中心順利於110年啟用,與外交部共同規劃的「國際NGO中心─國內外NGO交流平台計畫」也應加強與國發會聯繫,以儘速達成審議共識。
另外,追求社會、環境與市場價值共創分享的「B型企業」商業模式為未來國際企業競爭的必備條件,市府以增加企業通過認證為目標,「台中社企起飛輔導方案 」的誘因機制也應視成效適時檢討,以有效提升加入申請認證意願。
同時,再加上與在地大專院校合作、開放學生於B型企業實習、善用實體場域展示社創商品與服務;今年5月首屆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也將於台中市登場,將讓在地社會創新的能量被更多人看見,盼進一步將台中市所建構的模式、相關經驗推廣至全台及國際。
經發局呂局長說明,企業透過各種創新行動例如商品研發、社會企業責任(CSR)展現、企業轉型社企、各類型社會運動等,產生有利於經濟與社會利益,屬社會創新產業;社會企業泛指透過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所得盈餘主要用於本身再投資,以持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
呂局長進一步表示,台中市社會創新產業發展計畫以長照人力、弱勢族群就業、食安及資源浪費議題為主軸,呼應鏈結未來、在地與國際理念,所關注的層面不僅是台中問題,更是整體台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其中,在長照方面,社會企業作為人力需求供給端,以及產品或服務開發研究與實驗場域,以工具機、電動機等在地產業優勢為基礎,推動智慧輔具產業;盼透過照護人力連鎖加盟制組織、企業與社會企業的產業合作開發等可能模式,讓企業展業升級,解決照護人力不足問題。
再者,弱勢族群失業問題層面,社企扮演弱勢就業培力角色,推廣在地組織特色產業,作為青年創業育成機構,以城鄉或舊城觀光產業為基礎,透過特色伴手禮、特色遊程等開發行銷,以及整合青年創業前育成資源,盼促進弱勢及青年就業,同時也縮短城鄉差距。
食安及資源浪費層面,社企角色定位為資源再利用、資源重分配、產品或服務開發研究與實驗場域,透過社企責任(CSR)採購、社企天使投資、媒合銷售通路鋪設等可能合作模式,鏈結餐飲業或小農產銷平台業者,盼解決食物浪費及供給不均問題,並提升CSR資源使用效率、進行食安教育推廣。
呂局長指出,台中市社會創新產業發展計畫以「調法規」、「建平台」、「導入各方資源」、「倡育成」為策略,建立精武社會創新實驗基地、台中社會創新中心、光復新村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中心等培力空間,並透過官網及粉絲專頁、標竿個案研究、研析創新營運模式等方式,建構社會創新知識庫。接者,進一步導入各方資源,輔導社會創新育成,經發局並推動康健體驗產業發展計畫、台中市青創夢想家計畫等,盼為社企營造友善環境。
社會局長呂建德也表示,社會培力工程三部曲希望達成理念、制度、組織、技術4層面創新,提供社會創新產業輔導平台,給予專業建議、健全商業模式、媒合所需資源;勞工局長黃荷婷也指出,市府今年向勞動部爭取到209萬元就業安定基金獎勵金,進行社會創新非營利組織培力計畫,並鼓勵企業超額進用身心障礙者,比例超過法定進用標準,將持續推廣好的理念及目標導入企業,盼形成良善循環。
法制局長吳梓生也表示,推動相關社企發展前,須審慎檢視法規層面,且許多為中央法規,應和中央保持良好溝通,以利計畫目標一一實現,避免過程中遭遇阻礙,法制局將提供所需協助,齊力推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