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港口貿易跟人類文明進展早有數千年之久,直到17世紀發跡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其最大化,透過大眾集資方式,東印度公司得以在海外建立據點,進行各地商品的移轉與買賣,賺取高額差價,並且造就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達。

一個人、一個社區、一個城市總有其極限,不管如何偉大。但是透過港灣與港口間的貿易,一加一大於二,一個城市的潛力變成無限大。港灣城市長期以來被關注的焦點總是在商品貿易,直到美國巴爾的摩內港區再造,更多人才理解到,原來港口不只有商品貿易,水岸景觀及岸邊水上活動不但可以延伸陸地面積,更可以豐富以土地及河川為主的城市設計風貌,水岸區的改造將原本封閉的港口區變成人可以親近、停留,甚至消費、就業與創業的空間,港口不在只是商港而已。

高雄舉辦的港灣城市論壇歡迎來自幾十個港灣城市代表共聚一堂,分享港灣區改造經驗與技術,更重要的一起想像港口區可能的未來,除了經濟動能外,港口區的成長還是被看好,乾淨的港口已然成為各國城市的共識,健康、永續、人性化的港口正在到來。

聽著高雄人近15年,如何在1到22號碼頭區創造市民可以親近與創業的空間,除了輕軌外,四個超過300億元公共建設與無數的私人投資,正在改造高雄的亞洲新灣區,也同時挑戰著傳統內陸商圈的經營,水可以載舟,也必然覆舟,城市發展有其願景,也會有落後之處,兩者如何共榮並存,也挑戰著執政者及廣大的市民社會。

加拿大東岸的Halifax市港經驗也很有趣,逐年增加的貨櫃量,就如同英國東岸的港口小鎮Flexistowe貨櫃港。西澳洲的Fremantle港市一般,如何維持經濟動能的同時,也保有市民親近,或者創業的可能性,總是讓港口搬遷或擴充變得更急迫。

巴爾的摩inner harbor改造歷經40多年,已經來到2.0版本,更綠、更乾淨、更有趣的港口區正在成形中,除了辦公機會,住宅與混合使用已經進入港口區,可惜的是,社會住宅及可負擔住宅孻沒到位,港口區還是排除了很多人在此生活的機會。

馬賽市與馬賽港跟高雄港真的很像,可是人家的大改造已經幾乎完成,想想台中,台中港58個碼頭,何時才能成為台中人生活的一部分?年底三井的到來,會是可能的契機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