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經多年的挖掘與理解,台中後車站的天外天劇場還是沒能取得文化資產身分,這處從一開始就是私人打造的物產,歷經多年的滄桑,剝落的屋頂依然空蕩蕩,從去年開始進行的深度調查,結果還是一樣: 私人業主不願意走上文資指定的道路,除非提錢來談,否則就讓它繼續站在原地,從1933年打造開始算起,86年了,從劇場、休閒小站、戲院、脫衣舞、冷凍廠、釣蝦場、鴿舍到停車場,它依然矗立,結構安全。黑道人的介入、商業大樓建商的想像,放任私人自理,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到500坪私人商業區土地上,竟然藏著一處充滿台中歷史與台中風情的凋零建物,台中人竟然如此無力,實在令人感嘆: 城市文明無價。因為是私人,且是轉手幾次的產權,對所有權人而言,這處廢墟基本上就是待價而沽的商品,它的前身今世。除非藏有比鑽石更高的價值,否則不應該成為阻礙私人處分財產的障礙。這是典型資本主義邏輯。

至於天外天建物的建築技術,設計美學考量,時代背景意義等事實,除非這個城市有人能狗清楚說明,且得到社會共識,否則應該等於無價,沒有價值的廢墟。

反之,如果我們可以從建築技術演化、設計美學、和平街空間演化等面向找到,看到,感受到天外天劇場在1930年代出現的契機,甚至在日後八十年空間被改變、改造帶動的周邊環境,甚至後站天橋的連結,或許,或許,我們可能找到另一種無價,沒辦法輕易被價格取代的價值。

201960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